如何科学地选择阻燃防护服,是众多需求方需要面临的问题。2019年第11期《劳动保护》杂志特别关注栏目的《如何科学选择阻燃防护服》一文,就针对常见的几个的认识误区,做一些分析和说明。
选购阻燃防护服常见五大误区
误区一:符合国家标准的就是“最好”产品
有不少企业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国家标准代表的是对产品的最高技术要求。
恰恰相反,国家标准代表的是国家对该种产品市场准入的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层级最高,法律效用最高,技术要求最低。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其技术要求应等于或高于国家标准。
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是为安全兜底,必须强制性实施。因此,企业在选择阻燃防护服时,应该立足于实际需求,结合作业状态,增加或提高个别技术指标。
比如在阻燃防护性能的基础上增加防静电指标;存在电弧风险的工种,增加适合的防电弧指标;常接触化学液体的工种,增加适合的防化学品飞溅指标或防酸碱指标;夏季贴身穿着的服装,适当提高透气指标,严格限制甲醛、异味、有害物含量指标;北方寒冷地区增加保暖指标;作业动作强度和幅度较大的工种,可适当提高强力指标等。
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是达标产品,只有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产品,才能算是“最好”产品。
误区二:采购价格低=使用成本低
很多企业在采购阻燃防护服时,为了控制成本,在产品满足标准的基本要求下,往往选择市场售价最低的产品,认为采购市场售价最低的产品,就是将成本控制到了最低。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将该产品的采购成本等同了使用成本。
对于企业来讲,产品的使用成本才是真正需要关注具有实际意义的成本指标。除了采购价格外,使用成本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及该周期内的风险成本有关,可以简单表示为使用成本=(采购成本+风险成本)/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既可以用时间如年、月来计算,也可以用洗涤次数来计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反映了产品的耐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采购价格的低廉,并不意味着实际使用成本是低的。举个例子,目前市场上使用后处理阻燃布料制作的阻燃防护服,价格是比材料阻燃布料的阻燃防护低,但后处理阻燃服本身的缺陷导致其生命周期短,且水洗后出现阻燃性能衰减,因洗涤和养护的条件不同,衰减速度还不同,持续使用中存在较高的风险成本。
如以水洗次数来计算,后处理阻燃防护服一般水洗50~100次后就存在着性能风险,而采用材料阻燃布料的比如芳纶布料的阻燃防护服,只要洗护得当,洗涤500次以上性能仍不会产生太大变化,依旧符合标准要求。芳纶布料的阻燃防护服虽然市场价格比后处理阻燃防护服高,而按实际的使用成本来计算,采用材料阻燃防护服不一定高于后处理阻燃的防护服,风险成本更低。
误区三:注重原材料性能忽视服装款型结构
阻燃防护服的防护性能基本来自阻燃布料的特性,而因最终对人体进行防护的成品是服装,所以服装的款型结构设计也应符合相应的安全性要求,否则可能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一些企业因对此考虑不够,在定制阻燃防护服时,不听劝阻,按照自己的想法怎么方便怎么来更改设计,带来款型结构的安全隐患。
误区四:只重视面料,而忽视了辅料
许多企业在选择阻燃防护服装时,往往会忽视服装辅料的材料特性和要求,而恰恰是这些不被注意的细节,往往导致了二次伤害的发生。
服装辅料主要为缝纫线、拉链、扣具等,阻燃防护服国家标准中对辅料有明确规定,要求暴露于服装表面的辅料均须采用阻燃不熔融的材质,否则就须用阻燃面料遮掩,这一规定就是为了避免火灾中由非阻燃的辅料对作业人员造成二次烧伤、烫伤等危害,破坏服装的整体防护性能。
因此,在选择阻燃防护服装时,也要注意辅料的选择,避免“因小失大”。
误区五:阻燃防护服就是不怕火烧的防护服
这是一个关于适用范围和使用场景的认识误区。有些企业想当然的认为阻燃防护服就是防火、不怕火烧的服装,当遭遇火灾事故时,就可以穿着阻燃防护服来进行灭火作业,甚至可以穿越火场。
这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一种认识。在阻燃防护服国家标准中明确了阻燃防护服的不适用范围:不适用于消防救援中穿用。阻燃防护服是在遭遇突发火灾事故时,能最大限度保障事故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逃离的被动防护装备,而不是主动救援的装备,这两者区别明显。
专业的灭火防护服装对性能和结构的要求更加严格,往往是多层结构,能够承受更多热量侵蚀,保护作业者不受热伤害,并且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消防员才能穿着使用,由非专业人员穿着普通阻燃防护服来进行灭火救援作业将会存在非常大的风险。
如何科学地选择阻燃防护服?
综上所述,企业在选择阻燃防护服时,应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究竟选择阻燃防护服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指标或者方面呢?笔者将十多年的经验和心得分享如下:
第一,应综合考虑材质、性能参数和价格,并同时对供应商生产企业的生产及品质一致性控制能力进行考察。
关于材质和价格方面,前文中已经有一些分析,但值得一提的是,后处理阻燃材质除了生命周期和价格的影响外,相比材料阻燃的防护服,其缺陷还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批次一致性差。后处理阻燃布料的阻燃性通过阻燃剂对纤维的包覆或渗透,与纤维发生交联来实现。阻燃后处理后出现色变不一致,颜色对不准,批次内部、批次间阻燃性能不一致的情况。
二是存在甲醛控制风险。后处理阻燃布料其阻燃处理工艺过程中须添加甲醛,且阻燃剂与纤维的交联中会持续释放甲醛,所以布料中不可避免会含有甲醛,且一旦工艺控制不当容易造成甲醛超标。
三是布料厚重。目前,市场上的后处理阻燃布料主要材质为棉,由于棉纤维的强力较差,而且在进行阻燃后整理的过程中纤维强力又会进一步下降,因此为了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后处理阻燃的坯布往往需做得厚重,阻燃剂的包覆与渗透后进一步增重。
四是散发异味。后处理阻燃防护服常有酸味或尿素的氨味。
五是生产不环保。生产中排放有机磷,对环境不友好。
产品的性能参数和生产企业的品质一致性控制应该是进行关联考虑的,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阻燃服的性能参数评估采信的是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而对生产企业的生产及质量一致性控制能力,在这之前采信的是工业生产许可证(该认证已于2019年9月取消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政府强制性认证监管),但二者均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对每款阻燃服性能及质量的控制能力。
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所采用的是自愿性产品认证(UL认证),认证模式除了产品标准符合性的检验外,对原材料及来源也要进行备案管理,同时对企业现场的设备、生产能力、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进行全方面的核查。
到目前为止,我国欠缺劳动防护产品自愿性认证,庆幸的是,在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下,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SINOPPE认证,该认证是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劳动防护用品自愿性产品认证,其借鉴了UL认证模式并结合了我国的需求和特色,与UL认证能实现认证互认,为需求方科学选择防护用品提供了可靠抓手,助力劳动防护用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阻燃防护服的款型结构设计应以安全性为基础,适当结合时尚或个性要求。
许多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形象统一,为了彰显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员工风采,主要采用定制化方式来设计企业的阻燃服款式和结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设计方案的安全性。但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些企业对服装的款型结构设计并没有个性化要求,出于对规模、成本以及采购周期的考虑,更希望由阻燃防护服生产企业来提供可供选择的质量合格、供货快、价格又相对较低的产品,最好是企业有现货供应。
现状是阻燃防护服的普及率严重偏低,数量少,基本是定制化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款型结构样式,阻燃防护服生产企业无法提前预知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备现货库存,交货期长。广泛存在的阻燃刚需,量少而分散,对需求企业和生产企业而言均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市场痛点。
正是发现了市场的这一需求,不少机构和企业都在寻求解决办法,结合即将颁布的《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和即将推出《石油、化工、天然气阻燃防静电样式服》手册,另辟蹊径,按行业特色分类进行了阻燃服的款型结构设计,为解决市场痛点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和样式,在采购者和生产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互认的桥梁。(吴银 荣建丰)
责编:李晓燕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