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照射放射病,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之一,指由内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它包括内照射所致的全身性损伤和该放射性核素沉积器官的局部损伤。本篇主要介绍内照射放射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内照射放射病的临床表现,以与外照射急性或亚急性放射病相似的全身性表现为主;因放射性核素动力学特征不同而往往伴有以该放射性核素靶器官和源器官的损害,并具有放射性核素初始入体部位和经过的代谢途径(如肺、肠道和肾脏)的损伤表现。
内照射放射病初期反应症状不明显或延迟,恶心、呕吐和腹泻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但放射性核素以吸入途径人体时,一般无腹泻出现。呕吐出现时间和严重程度与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密切相关。
均匀或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全身的放射性核素(如3H,137Cs)引起的内照射放射病,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与急性或亚急性外照射放射病相似,以造血障碍、骨髓功能低下为主要临床表现。极期发生较晚,病程迁延。
选择性分布的放射性核素引起的内照射放射病呈现造血功能障碍等急性或亚急性外照射放射病相似的全身性表现,还伴有以靶器官及(或)源器官的损害为特征性临床表现。源器官和靶器官的损害因放射性核素种类、廓清速率和入体途径而异。(说明:源器官指放射性核素入体后含有显著活度放射性核素的器官,也可指全身;靶器官指研究指定的吸收辐射的器官。)
吸入M和S类放射性核素多出现放射性肺炎的症状。食入M和S类放射性核素多出现肠道损伤的症状。M/S类放射性核素是什么?在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1994年提出的新肺模型中,根据肺廓清速度,将吸入放射性核素分为肺快速(F)、中速(M)和慢速(S)三个类别。
稀土类放射性核素以及在体内形成胶体的核素(如钋),易诱发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和肾等器官)的损伤。镭和锶是硷土族元素的代表,均匀沉积于骨骼,导致骨质疏松、骨坏死、病理性骨折、贫血和骨髓功能障碍。
因放射性碘甲状腺的高度选择性分布,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病变。吸入钚、镅、镎等锕系放射性核素可出现肺部损伤的症状。核素吸收入血,则主要沉积于骨表面,引起骨质改变和造血功能障碍。放射性锌则主要聚集于胰腺,易引起胰腺损伤。
放射性核素滞留在体内,沉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照射。由于放射性核素自身的物理衰变和生物机体的排泄作用,使沉积在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性核素量会不断减少。因此,对紧要器官(引起内照射损伤最重的器官)的照射剂量累积到能发生损伤时,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进入体内数毫居里水平时,潜伏期约数月至数年(潜伏期长)。
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后,核素辐射能在体内的释放是一个不断地缓慢持续的过程。因此,照射量率较小,剂量是逐渐累积的,所以病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因病程、病情发展缓慢,放射核素辐射能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和机体的抗损伤反应同时存在着,尽管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临床症状也会渐渐地显现出来,故病程分期不明显。
相关阅读:
如想进一步讨论交流或有其他疑问或需要,劳动者病人可加QQ群号:784591071;专业从业人员可加QQ群:663924660;如有意加微信群请加微信号17726603325,备注“进职业病网交流群”即可。
关键词:职业病名单,职业病诊断标准、内照射放射病诊断
责编:李晓燕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