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安全监管总局 全国总工会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来划分。
1.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划分
1.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
1.1.1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金属与类金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等。
1.1.2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1.1.3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1.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休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视力紧张、发音器官紧张、 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造成如下背痛、颈肩腕损伤、下肢静脉曲张等。
1.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夏季的太阳辐射、冬季的寒冷、高山高原环境等(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工作场所设计布局不合理,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采光照明不足,通风及换气不良;防尘、防毒、防噪、防振设备设施缺乏;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还有作业环境空气受到污染等。
2.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
2.1粉尘类(52种):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
2.2化学物质类(375种):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二氯乙烷、硝基苯、丙烯酰胺等。
2.3物理因素(15种):包括噪声、高温、低气压、高气压、高原低氧、振动、激光、低温、微波、紫外线、红外线、工频电磁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以上未提及的可导致职业病的其他物理因素。
2.4放射性物质(8种):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
2.5生物因素(6种):包括艾滋病、伯氏疏螺旋体、炭疽芽孢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以上未提及的可导致职业病的其他生物因素等。
2.6其他因素(3种):包括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刮研作业。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