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又称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的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那么,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哪几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分类目录
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可分为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放射因素、生物因素和其他因素六大类。
粉尘类(52种):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
化学物质类(375种):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二氯乙烷、硝基苯、丙烯酰胺等。
物理因素(15种):包括噪声、高温、低气压、高气压、高原低氧、振动、激光、低温、微波、紫外线、红外线、工频电磁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以上未提及的可导致职业病的其他物理因素。
放射性物质(8种):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
生物因素(6种):包括艾滋病、伯氏疏螺旋体、炭疽芽孢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以上未提及的可导致职业病的其他生物因素等。
其他因素(3种):包括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刮研作业。
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除了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更需要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不是为了完成法律义务,主要是为了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和疑似职业病。若你也有职业病方面的困惑,可加qq群进行了解:784591071或者电话:023-63555815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