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噪声危害持续位列职业病风险首位,多地开展工业企业噪声防控专项督查噪声危害现状:职业健康领域的首要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约 40% 的劳动者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噪声暴露占比最高,超过粉尘和化学毒物,成为职业健康领域的首要风险。职业性噪声聋病例逐年积累,尤其在制造业、采矿业及冶金等行业,长期接触 85 分贝以上噪声环境的劳动者面临听力损伤、心血管疾病及心理压力等多重健康威胁。工业设备密集运转、生产流程自动化升级加剧了噪声污染问题。部分企业因防护措施缺失或执行不到位,导致劳动者暴露风险居高不下。例如,深圳市近年职业病谱分析表明,职业性噪声聋占比超过传统尘肺病,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后新兴制造业的防控短板。全国防控督查进展:从政策到实践的强化针对噪声危害的严峻形势,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于 2024 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期间,启动全国性工业企业噪声防控专项督查行动。重点核查企业噪声源控制、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及职业健康监护落实情况。深圳市率先在比亚迪等大型制造企业试点 “噪声分级管控” 模式,通过工程降噪(如设备隔音罩)、行政排班优化(减少连续暴露时长)及强制性耳塞佩戴制度,显著降低岗位噪声超标率。北京市、贵州省等地同步推进中小微企业工作场所噪声监测全覆盖,要求企业定期公示检测数据,并纳入职业卫生信用评价体系。对未履行告知义务或整改不力的企业,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督促落实责任,如安顺市某企业因隐瞒员工职业禁忌证检测结果被立案调查。技术支撑与政策调整:推动噪声防控体系升级我国职业病监测体系近年实现重大突破,噪声危害监测从单一岗位延伸至全生产链条,并纳入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的全周期健康评估。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拟将高频听力损失等亚临床损伤纳入诊断标准,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技术层面,国家推动噪声实时监测设备的普及,并鼓励企业采用主动降噪技术。例如,部分汽车制造企业引入智能降噪耳罩,通过声波抵消原理将噪声衰减至安全阈值。此外,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互认政策落地,避免了重复监测造成的资源浪费,为企业提供高效合规支持。企业实践案例: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以比亚迪精密制造为例,其噪声防控体系包含三大核心策略:工程控制:对高噪声设备加装隔音屏障,优化生产线布局以减少声源叠加效应;健康管理:每季度开展纯音听阈测试,建立员工听力档案,对阈值偏移者调离高危岗位;文化培育:通过 “职业健康微课堂” 普及噪声危害知识,将防护行为纳入安全生产考核指标。此类实践表明,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可降低 30% 以上的职业性听力损伤风险,同时提升生产效率与员工满意度。总结与实用建议:构建噪声危害防控共同体核心结论:噪声危害的持续性、隐匿性要求建立 “政府监管 - 企业主责 - 个体防护” 协同机制。劳动者防护建议:规范使用 SNR 值≥30 分贝的降噪耳塞或耳罩,确保与耳道完全贴合;定期参与职业健康检查,重点关注高频段(3000-6000Hz)听力损失;主动举报未提供防护设备或噪声超标的作业环境,依法维权。企业合规建议:依据 GBZ/T 229.4-2012 标准实施噪声工程控制,优先采用低噪声设备;建立噪声暴露分级管理制度,对>85 分贝岗位实施轮岗或缩短日暴露时长;接入政府职业卫生监管平台,实时上传监测数据并接受社会监督。政策倡导:建议将噪声防护纳入企业 ESG 评价指标,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技术创新,同时扩大职业病诊断机构覆盖面,缩短劳动者维权路径。通过多方协同与技术创新,我国职业噪声危害防控有望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应急管理部: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获批组建
上海交通大学鲍勇:从五方面解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9月7日中宣部新闻发布会:职业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维权有道,职业病网获全国职业病患者多封感谢信
前沿观察:加强职业性中暑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
职业健康标委会职业病诊断组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卫健委答复“推行尘肺病责任险立法”建议:将深入论证相关政策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