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负荷工作致健康危机
多地医院急诊科医生职业病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急诊科医生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超时值班、精神紧绷、饮食不规律等问题导致他们成为职业病的“高危群体”,据统计,近三成急诊科医生患有不同程度的腰椎病、胃病、心血管疾病及心理问题,部分甚至因过劳导致猝死事件发生。
此类事件频发,既反映了医疗系统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也暴露出职业健康管理机制的不足,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医生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患者救治效率,关注他们的职业健康刻不容缓。
急诊科医生职业病事件诱因:压力大、作息乱、防护缺
导致急诊科医生职业病事件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生理性损伤:长时间站立或弯腰操作引发腰椎间盘突出;不规律进食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频繁夜班扰乱生物钟,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 心理压力:面对急危重症患者、家属情绪化指责及生死抉择,医生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 防护不足:部分医院未提供 ergonomic(符合人体工学)的设备,或缺乏职业健康培训,加剧劳损风险。
最新研究发现,疫情期间急诊科医生职业病的发生率上升了40%,凸显了这一群体的脆弱性。
急诊科医生职业病事件应对:个人与机构需共同努力
要减少急诊科医生职业病事件的发生,需从个人防护和系统性改革两方面入手:
个人层面建议
- 规律作息:利用碎片时间补眠,避免连续熬夜。
- 体能训练:加强核心肌群锻炼,减轻腰椎负荷。
- 心理调适:通过正念冥想、心理咨询等缓解压力。
医院管理改进
- 合理排班:推行“弹性工作制”,避免超时工作。
- 健康监测:定期为急诊科医生安排体检,早期发现健康隐患。
- 设备升级:配备可调节高度的诊疗台、防静脉曲张弹力袜等辅助工具。
关注急诊科医生职业病事件,守护“生命守门人”
急诊科医生职业病事件不仅是医疗行业的隐痛,更是全社会需要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等机构已试点“医生健康管理计划”,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引入AI辅助诊断减轻人力负担。
实用建议:公众可通过尊重医护工作、减少非急诊占用资源等方式间接改善医生工作环境;医护从业者应主动学习职业防护知识,医院管理者需将“健康绩效”纳入考核体系,只有多方协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参考资料:国家卫健委《医务人员职业健康防护指南》、人民日报《关注医生过劳现象》、知乎医疗领域话题讨论。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应急管理部: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获批组建
上海交通大学鲍勇:从五方面解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9月7日中宣部新闻发布会:职业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维权有道,职业病网获全国职业病患者多封感谢信
前沿观察:加强职业性中暑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
职业健康标委会职业病诊断组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卫健委答复“推行尘肺病责任险立法”建议:将深入论证相关政策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