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般包括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
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丁二烯、苯乙烯、高芳烃油,生产性粉尘,如石油焦粉尘、金属粉尘、水泥粉尘等;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
4、时间因素,如长时间夜间工作,不合理的休息制度等。
在实际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常不是单一存在的,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联合存在,常可加重对职工健康的影响。
所在的岗位职业的危害因素有哪些
(1) 化学因素:①各种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肿瘤;②一些不溶或难溶的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
(2)物理因素:①高温、低温引起中暑或冻伤;②高湿使两手等处发生皮肤糜烂,促使皮肤病的发生;③高低气压,如潜水员及沉箱工的减压病,高山高原地区的高山病;④噪声引起的难听或耳聋,并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不良影响;⑤振动,两上肢的局部振动引起血管痉挛、溶骨症及骨坏死。全身震动对神经系统、血管等也有不良影响;⑥电离辐射如X线、γ射线等引起的放射病;⑦非电离辐射中的微波与高频电磁场,场强过高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⑧光线、紫外线引起电光性眼炎,红外线引起白内障,照明过强过弱引起眼疲劳;⑨机械刺激或击伤。
(3)生物因素:①微生物: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职业性传染病;发霉的谷尘、蔗尘中耐热性放线菌引起的农民肺、蔗尘肺和蘑菇肺;后三种疾病都属于与免疫有关的变态反应性肺泡炎;②昆虫和尾蚴引起谷痒症和稻田皮炎;③水生动物的体液,如明虾及一些海鱼表层体液中含有能溶解皮肤角质层的特殊组分;④植物,如黄山药可引起支气管哮喘;⑤各种生物的蛋白质,如牲畜蛋白质及稻壳的细尘大量吸人后引起发热。
(4)劳动损伤性因素:主要由于有关器官及肌群等长期紧张劳动过度疲劳或不适当的强迫性体位或工具引起的职业性肌肉骨胳损伤疾患,如局部肌肉疲劳和全身疲劳,反复紧张性损伤和腰背痛等。
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什么意思
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对员工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或危害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来自于工作场所的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对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1. 物理因素:如噪音、震动、辐射、温度、湿度、光照等,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听力损害、骨骼肌肉疾病、皮肤病等。
2. 化学因素:如有害气体、粉尘、毒物、有机溶剂、重金属等,长期接触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中毒、皮肤过敏等。
3.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职业性呼吸道疾病等。
4. 心理因素:如工作强度、压力、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单调重复劳动等,可能引起职业性精神疾病、焦虑、抑郁、工作倦怠等。
一般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对从事特定职业或行业的劳动者所接触到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判定,以确定是否存在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危害的情况。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有毒化学物质、粉尘、噪音、放射性物质、高温、高压、振动、电磁辐射、长时间工作等。
当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时,意味着该工作环境中存在潜在的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并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防护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劳动者长期接触的、可能对其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及《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5号)有关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修订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其中包括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应急管理部: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获批组建
上海交通大学鲍勇:从五方面解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9月7日中宣部新闻发布会:职业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维权有道,职业病网获全国职业病患者多封感谢信
前沿观察:加强职业性中暑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
职业健康标委会职业病诊断组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卫健委答复“推行尘肺病责任险立法”建议:将深入论证相关政策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