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毒治疗原则
职业病的治疗主要分为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三类。对于急性中毒,首要的是现场急救,应立即脱离中毒环境,去除毒物污染,及时对症处理。同时,要阻止毒物继续吸收,使用特效解毒药,如依地酸二钠钙等进行解毒和排毒。对慢性中毒,及早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
现场急救:立即脱离诊断环境、去除毒物污染、及时对症处理;阻止毒物继续吸收;解毒和排毒:应用特效解毒药,如依地酸二钠钙等;对症治疗。 早诊断、早处理,脱离接触,及早应用有关特效解毒剂,及时进行合理对症治疗,适当营养和休息,促进患者康复等。
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急救与治疗原则 脱离中毒环境 立即将患者移至上风向或空气新鲜的场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衣服、皮肤被毒物污染,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冬天宜用温水);如遇水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应先用干布抹去污染物,再用水冲洗。
一般职业中毒的治疗原则可分为:病因治疗:目的是解除中毒的病因,阻止毒物继续进入体内,促使毒物排泄以及拮抗或解除其毒作用。对症治疗:为缓解引起的主要症状,以促使人体功能恢复。支持治疗:能提高患者抗病能力,促使早日恢复健康。
职业中毒是职业病中种类最多的,其诊断要符合职业病诊断的一般原则。应包括职业史、现场职业卫生调查、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的基础上,全面综合分析,并排除非职业性因素所致的类似疾病,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诊断。发生这样的事情之后,大家有不必慌张,及时去做处理。
急性职业中毒原因有哪些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短时间内经呼吸道或皮肤吸收大量化学毒物,可引发急性职业中毒。常见的急性职业中毒由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引起。刺激性气体对眼睛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包括氯气、光气、HCL、氨气、氮氧化物、有机氟化物等。
一氧化碳和农药中毒是常见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原因。一氧化碳:吸入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后,可能导致急性职业中毒。农药中毒: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均可能导致急性中毒。
常见急性中毒的病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活中毒,如误服、意外接触毒物、用药过量、自杀或者谋害等情况下,大量毒物吸收进入人体可以引起中毒,口服经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是生活中毒的常见途径,如有毒食物、有机磷农药、镇静催眠药等常是口服中毒,生活中吸入中毒常见的是一氧化碳中毒。
常见的急性中毒的病因包括职业中毒和生活中毒,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暴露在有毒的材料、中间产物或者成品中,如果不注意保护,就会发生中毒;在保管、使用、运输方面如果不遵守安全防护制度,也可以发生中毒,生活中毒常见于误食、意外接触、用药过量、自杀、谋害等情况。
职业中毒的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过量毒物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病变,如吸入过量硫化氢后可能引起的昏迷、死亡,或使用有机磷农药时皮肤严重沾染所造成的急性胆碱酯酶抑制等。
【答案】: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较高浓度的生产性有害因素的作用,而迅速发生的疾病。
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因生产性毒物的毒性、接触时间和接触浓度、个体差异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发生在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到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后。这可能导致中毒现象立即出现。例如,急性苯中毒就是典型的急性中毒案例。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职业病人分类
职业性皮肤病:包括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 职业性眼病:如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 职业性耳鼻喉疾病:如噪声聋、铬鼻病。 职业性肿瘤:涉及石棉、联苯胺、氯甲醚等引发的特定癌症。 其他职业病:如化学灼伤、金属烟热等。
职业病的范围广泛,主要包括因工作环境导致的各类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传染病、皮肤病、眼病、耳鼻喉疾病和肿瘤等。
职业病范围主要包括由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发的疾病,且这些疾病必须属于国家公布的法定职业病范畴。对于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条款的规定。以下是具体说明:职业病范围 患病主体: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 诊断与报告 对于疑似职业病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确诊后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档案,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等信息,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职业病的认定与处理有着明确的规定。首先,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他们在执行职业任务时遭遇问题。职业病的产生必须直接关联到工作环境,即由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发。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一条 为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妥善处理、安置职业病患者,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民所有制和县级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外商投资企业。乡镇、街道、私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共十四条,规定于198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毒与职业病分类是怎样的?
职业病的范围广泛,主要包括因工作环境导致的各类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传染病、皮肤病、眼病、耳鼻喉疾病和肿瘤等。
四氯化碳中毒: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肾脏问题。避免接触四氯化碳和使用替代品是预防措施之一。3 氯乙烯中毒: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肾脏问题。避免接触氯乙烯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是关键。3 三氯乙烯中毒: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肾脏问题。避免接触三氯乙烯和使用替代品是预防措施之一。
尘肺病:包括硅肺、煤工尘肺等。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包括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等。 职业中毒:包括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物理因素职业病:包括中暑、减压病等。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包括炭疽、森林脑炎等。
尘肺。具体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具体包括: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3)职业中毒。具体包括: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尘肺病,这是由于长期吸入粉尘而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尘肺病包括矽肺、石棉肺、煤工尘肺、棉尘肺和硬皮病等。第二类是中毒病,这是由于接触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物品和放射性物品等引起的疾病。
急性职业中毒应在多长时间之内向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报告A.12小时之内B...
【答案】:B 急性职业中毒应在24小时之内向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报告;慢性职业中毒应在15天之内向当地职防机构报告。
①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接诊的急性职业病均应在12-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②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职业性炭疽,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应当立即电话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2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第二十五条 职业病诊断机构和用人单位需在确诊或死亡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初次确诊的职业病病例和因职业病死亡的病例。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发生急性职业危害事故时,需立即组织抢救,并在二十四小时内按照报告制度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接诊的急性职业病均应在12-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职业性炭疽,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应当立即电话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为了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规范。 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
若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或其他急性职业病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应立即组织抢救,并向所在地卫生及有关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将根据各自职责进行调查处理。对于需要医疗救援的急性职业病事故,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拒绝或拖延。医疗救援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支付,如责任尚未分清,则由事故发生单位先行垫付。
急性工业中毒属于职业病还是安全事故?
我国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生产安全事故分为,伤亡:事故,设备安全事故,质量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职业危害事故,其它安全事故等。非生产安全事故分为,盗窃事故,人为破坏事故,其它事故等。
急性工业中毒被归类为重伤。 急性工业中毒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短时间内大量毒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导致人体立即发生病变,从而不得不中断工作,暂时或永久性地失去正常生活能力。 如果你附近有人发生急性工业中毒,建议立即打开窗户通风,并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
属于 急性工业中毒是属于重伤的。急性工业中毒是指在工作的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大量的毒物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生病变,立即中断工作,暂时或是永久的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
事故的突发性:生产安全事故是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不同于在某种危害因素长期影响下发生的其他损害事件,如职业病。
什么是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
1、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也称突发职业病危害事件[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是指在生产或工作中职业人群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接触化学物质,引起身体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的急性健康损害,即导致群发性突发职业病危害事件。
2、急性职业中毒基本都是由接触化学品引起的,亦可以理解为化学品中毒。如硫化氢中毒、氯化氢中毒等,都是急性职业中毒。对于急性职业中毒,在作业现场就更需要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如基本的洗眼、冲淋设施等。
3、职业病危害事故界定共分为三类,具体如下[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一般事故[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综上所述:我国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不同等级的事故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具体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
5、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6、法律分析:职业病危害事故界定共分为三类,具体如下: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职业中毒与职业病异同点
1、职业中毒[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在劳动过程中[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可分为[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 (1)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这种中毒少见,往往发生在生产过程出现意外时。 (2)慢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这是由于毒物在体内蓄积所致。
2、常见的职业病包括尘肺、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等。在劳动过程中,人体可能会通过不同途径吸收生产性毒物,导致中毒现象。中毒可以分为三类: 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通常在正常生产过程中罕见,常见于生产过程出现意外时。
3、一般常见的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表现:慢性轻度中毒早期多有类神经症,甚至精神障碍,脱离接触后可逐渐恢复。有些毒物可损害运动神经的神经肌肉接点,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损害的周围神经病变。有的毒物可损伤锥体外系,出现肌张力增高、震颤麻痹等症状。
4、生产性毒物 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可存在于原料、辅助材料、气体、蒸气、雾、烟和气溶胶中,可引起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亚急性中毒三种。生产性毒物还引起其他危害,如致突变、致癌、致畸、对生殖功能的影响等。
5、职业病的种类 尘肺病 工业环境中的长期吸入粉尘是尘肺病的主要原因。例如,矿工、建筑工人和纺织工人等长期接触各种粉尘,易患此病。尘肺病包括多种类型,如矽肺、石棉肺等。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是由于工作中接触到有毒物质引起的。
职业病目录职业中毒
1、氯丙烯中毒[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肾脏问题。避免接触氯丙烯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是关键。40. 氯丁二烯中毒[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肾脏问题。避免接触氯丁二烯和使用替代品是预防措施之一。4 苯[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肾脏问题。
2、种。根据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显示[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关于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通知中,写道职业中毒有60种,铅及化合物中毒,铅系工业用于冶金、印刷、蓄电池、陶瓷、油漆、塑料、试剂、玻璃、制药行业,铅作业工人接触铅普遍,是慢性铅中毒,是职业病之一。
3、职业病目录中职业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氨中毒、氯气中毒、氮氧化物中毒、苯中毒、四氯化碳中毒等56种。
4、职业病的种类: 尘肺。有硅肺、煤工尘肺等。 职业性放射病。有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等。 职业中毒。有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物理因素职业病。有中暑、减压病等。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有炭疽、森林脑炎等。
5、《职业病目录》于2002年4月18日由卫生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发布,明确了10大类115种职业病。具体分类如下:- 第一类:尘肺,包括13种疾病。- 第二类: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涵盖11种疾病。- 第三类:职业中毒,涉及56种疾病。- 第四类: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包括5种疾病。
...严重急性职业病事故A.同时发生三例以上急性中毒B.发生一例职业性炭疽...
1、【答案】:ABD 同时发生三例以上急性中毒、发生一例职业性炭疽和发生一例急性中毒死亡都属于严重急性职业病事故。
2、炭疽:报告肺炭疽病例1例及以上;或1周内,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甲肝/戊肝:1周内,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伤寒(副伤寒):1周内,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3、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甲肝/戊肝:1周内,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伤寒(副伤寒):1周内,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4、职业中毒事件: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其他中毒事件: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5、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三类:(一)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二)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三)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6、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3 对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7、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发生职业中毒该怎么办
现场急救:立即脱离诊断环境、去除毒物污染、及时对症处理[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阻止毒物继续吸收;解毒和排毒:应用特效解毒药,如依地酸二钠钙等;对症治疗。慢性中毒 早诊断、早处理,脱离接触,及早应用有关特效解毒剂,及时进行合理对症治疗,适当营养和休息,促进患者康复等。
脱离中毒环境 立即将患者移至上风向或空气新鲜[strong]急性中毒职业病[/strong]的场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衣服、皮肤被毒物污染,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冬天宜用温水);如遇水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应先用干布抹去污染物,再用水冲洗。现场救治时,应注意对心、肺、脑、眼等重要脏器的保护。
降低毒物浓度降低空气中毒物含量使之达到乃至低于最高容许浓度,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为此,首先要使毒物不能逸散到空气中,或消除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其次,对逸出的毒物要设法控制其飞扬、扩散,对散落地面的毒物应及时消除;第三,缩小毒物接触的范围,以便于控制,并减少受毒物危害人数。
总之,对于中毒的患者,首要的任务是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根据中毒的种类和严重程度,患者会被分流到相应的专科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是治疗中毒的关键。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中毒情况严重,应该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紧急救援。
工作中中毒,属于工伤,应享受工伤待遇。“另外是先作工伤认定还是鉴定什么的”:(1)先申请工伤认定,认定为工伤后,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伤残等级,鉴定完毕后索赔。(2)如果公司为你朋友交了工伤险,由工伤保险机构赔偿;如果未交工伤险,由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三氯氧磷急性中毒后会导致职业病吗
1、长期低浓度暴露可能会引发慢性炎症,持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使用三氯氧磷时,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三氯氧磷的危险性不仅限于上述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对人体造成伤害。例如,皮肤接触后的持续暴露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和皮肤病变。
2、用途:川东工业级三氯氧磷主要用作氯化剂、有机合成催化剂,用于制造磷酸脂、药物等。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3、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喉水肿导致窒息、肺炎或肺水肿。如果口服液体,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灼伤。此外,三氯氧磷的液体也可能引起刺激症状及眼和皮肤灼伤,特别是眼灼伤后愈合缓慢。如果杂质中含有磷黄,还可能导致磷中毒。对于三氯氧磷的急救和处理原则与氯气、氯化氢等刺激性气体相同。
4、直接接触可引发眼部和皮肤灼伤,且眼部灼伤的愈合过程较慢。安全方面,三氯氧磷不具有自燃性,但其腐蚀性和刺激性极高,接触时可能导致人体皮肤和粘膜的严重灼伤。其中毒机制在于三氯氧磷水解产生磷酸和盐酸,盐酸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和烧灼作用,大量吸入可能导致肺水肿,引发呼吸系统问题。
5、机理是三氯氧磷水解产生磷酸和盐酸(氯化氢水溶液),一般情况下,氯化氢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烧灼作用,重者可引起充血、水肿甚至坏死;大量吸入可引发肺水肿,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人体危害:本品遇水蒸气分解成磷酸与氯化氢,含磷可致磷中毒。
6、然而,三氯氧磷的毒性也是值得注意的。其毒性类似于三氯化磷、五氯化磷和光气,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长时间接触10mg~20mg/m3的浓度可能会导致慢性中毒。急性中毒的症状包括躁动、上呼吸道及眼结膜刺激、抑制状态、抽搐、步态不稳、侧卧,最后可能导致死亡。
7、有致癌可能性。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对心、肝、肾有损害。急性中毒: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初期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皮肤湿热和粘膜刺激症状。以后呈现精神紊乱、呼吸表浅、反射消失、昏迷等,重者发生呼吸麻痹、心室纤维性颤动。
职业病苯中毒怎么鉴定伤残?
先到劳动局申请职业病鉴定,一般市级以上,多数为省级职业病鉴定机构能够鉴定职业病。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结合你的工作实际情况(接触时间、浓度、防护措施等),最终给予鉴定结论。苯中毒分为急性和慢性。如果鉴定职业病,就属于伤残。带上职业病鉴定结论到市级劳动能力鉴定中心申请伤残鉴定即可。
一)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二)《工伤认定决定书》原件和复印件;(三)诊断证明、检查检验报告等原件和复印件,完整有效的病历;(四)职工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和复印件;(五)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慢性重度中毒 出现下列之一者:a)全血细胞减少症;b)再生障碍性贫血;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白血病。第十九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如果治疗正常了,那么是不能判定为伤残等级的,只有在治疗之后,存在后遗症或者功能性障碍的才有可能判定为伤残。或者内脏手术之后可以判定为伤残。
工伤鉴定未评上伤残等级,就是不影响劳动能力,没有医疗依赖和生活自理障碍,只是享有工伤医疗和停工留薪期待遇。
有。根据职业病赔偿标准可知,五级中毒伤残为赔偿本人18个月的工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是有工频赔偿的。
职业病氟中毒鉴定标准
1、本标准适用于有机氟材料生产、加工、使用等过程中,吸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等单体;二氟一氯甲烷等裂解气、残液气;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氟聚合物热解气所致的急性中毒。急性有机氟农药中毒及氟醚中毒不属本标准范围之内。
2、弧光:强烈的紫外线对人体是有害的,即使短时间接触也会引起眼睛流泪,巨痛等。紫外线还会烧伤使皮肤,引起红仲、发痒、脱皮等。时间过长会引起内障眼疾,严重回失明。焊接烟尘:过多的焊接烟尘会导致焊工尘肺、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病症。
3、如果单位不同意申请,自己也可以申请(在得知病情1年之内有效,切记),向当地劳动局提出职业病鉴定申请。(一定要保管好与单位的劳动合同)。劳动局受理后,会向卫生局指定的中介机构(如:疾病控制中心等)为你鉴定。费用可能要先自理,一旦确定为职业病,单位应视同工伤,支付相应赔偿。
4、氟中毒:五氟化磷可以在体内代谢成为氟化物,而氟化物在体内积累过多会引起氟中毒,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手足发麻等症状。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五氟化磷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等疾病。
5、电焊工的职业病有:焊工尘肺 焊工尘肺是因为长期吸入超过规定浓度的粉尘所致的疾病。某些粉尘,如氧化铁、铝等,吸入人体后可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的异物反应,对健康危害较大或无明显影响,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应急管理部: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获批组建
上海交通大学鲍勇:从五方面解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9月7日中宣部新闻发布会:职业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维权有道,职业病网获全国职业病患者多封感谢信
前沿观察:加强职业性中暑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
职业健康标委会职业病诊断组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卫健委答复“推行尘肺病责任险立法”建议:将深入论证相关政策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