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采矿业根据开采的位置可以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矿井开采,按采矿的种类又可分为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花岗岩、铜矿、铁矿、锌矿、铀矿等等。由于金属开采业中放射性物质开采的特殊性,本文仅对一般金属和非煤开采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进行说明。
危害因素
金属和非煤开采行业无论是露天开采还是井下开采,其生产工艺设备基本相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振动、化学毒物和高温等。
粉尘。粉尘是矿石开采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金属和非煤开采业根据其开采的矿石种类不同,其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也有所不同,一般均超过10%,属矽尘。露天开采矿石凿岩钻孔作业多为工人手持凿岩机械进行操作,凿岩钻孔岗位是粉尘危害最严重的工作岗位。井下开采矿石由于场地的限制,凿岩钻孔、二次破碎等工序均采用手持机械设备,粉尘受扩散速度、沉降速度、井下气流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井下工人接触粉尘的时间和机会大大增加,粉尘是井下各作业岗位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此外,开采金属矿还存在金属氧化物粉尘,由于铅锌伴生,开采锌矿时还存在铅尘。
噪声。生产过程机械设备运转过程产生噪声,噪声是金属和非煤开采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噪声超标主要集中在凿岩钻孔、二次破碎等工作岗位。井下开采皮带运输机、风机等岗位也存在噪声超标。爆破时产生较强噪声,许多矿山采用移动避炮房避炮,移动避炮房无隔音设施,且距离爆破位较近,若爆破时工人不注意个人防护,噪声易对工人听力造成损害。
手传振动。使用手持工具进行钻孔破碎,还存在手传振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手持凿岩钻孔工具手传振动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毒物。爆破会产生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露天开采炮烟中的有害物质较易扩散,且工作规章制度也要求,炮烟消散后才能进入工作面,爆破产生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对工人危害不大。然而井下作业可能因炮烟扩散速度慢,如作业人员未等炮烟消散便进入工作面,易致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中毒。另外挖掘过程中可能存在有机物腐败产生的硫化氢、甲烷气包,同时由于通风换气不及时或风机故障,极易导致急性硫化氢中毒或因甲烷气体导致缺氧窒息。
高温。露天开采矿石业由于是露天开采,夏季高温天气,车载机械、运输车辆没有安装空调,长时间室外工作较易发生中暑。
健康影响
粉尘。矿物性粉尘主要是致肺纤维化,引起尘肺病。尘肺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职业健康体检或其他健康检查时才发现肺部的尘肺病变。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咳嗽、咯痰、胸痛和呼吸困难等。
噪声。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害,对心血管系统可能引起特异或非特异的有害作用。噪声对听力影响的程度主要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的时间有关,生产性噪声对听力的影响最初以高频段听力下降为主,此时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噪声接触工龄的增加,听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耳聋。
手传振动,又称局部振动或手臂振动,可引起末梢神经改变,出现“手套”型感觉障碍。严重者还可引起外周循环及其调节机能障碍,早期可出现手部特别是手指皮肤温度降低,晚期还可引起末梢血管的器质性变化,导致手臂振动病。此外,手传振动还可导致骨和关节的损害,主要改变在上肢,出现手、腕、肘、肩关节局限性骨质增生,骨关节病,骨刺形成,囊样变和无菌性骨坏死,也可见手部肌肉萎缩、掌挛缩病等。
化学物中毒。氮氧化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呼吸系统,刺激深部呼吸道及肺部,重者可致肺坏疽;对粘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亦有损害;吸入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现象,可导致急性中毒。一氧化碳无色无臭,泄露后不易及时发觉,因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成为我国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急性中毒。低浓度的硫化氢具有臭鸡蛋的气味,很容易察觉,但是由于嗅觉神经很容易被麻痹,可使人完全丧失危险意识;高浓度的硫化氢无味,可致接触者突然昏倒,出现“电击样死亡”。
高温。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可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即职业性中暑。轻者,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严重者,可发生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也可出现混合型症状。
防控措施
防尘措施。“革、水、密、风、护、管、教、查”是我国职业卫生工作者根据国情总结的八字方针。革,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使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水,即湿式作业。国家规定禁止使用未安装捕尘装置的干式凿岩作业,要求安装捕尘装置或湿式作业。密,即密闭尘源,采用密闭尘源防止粉尘逸散。风,即通风除尘,对于部分不能采取完全密闭的生产设备,采用局部排风装置将粉尘排出工作场所,在尘源分散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全面机械通风来稀释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护,即个体防护,加强接尘工人个体防护是防范粉尘危害的重要手段。管,即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尘制度。教,即宣传教育,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职业健康教育和防尘教育。查,即对接尘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定期进行测定以及督促检查。
防噪措施。由于矿石开采业作业方式的特殊性,不能通过控制声源降低噪声,应通过选用噪声强度低的设备,为劳动者提供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达到降低接触噪声的目的。耳塞、耳罩降噪效果最好是工人佩戴耳塞或耳罩后接噪强度在75~80dB(A)为宜。
防手传振动。使用特殊的装置隔离振动,尽可能调低重心,戴衬垫手套衰减振动。在寒冷的工作条件下,双手应尽可能保温。
防毒和防缺氧窒息。根据地质特征分析评价可能产生或存在的有害气体配备相应的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以及氧气浓度检测报警仪。入井前应先检测、机械通风,后作业的原则,工作环境空气氧气浓度大于18%和有害气体浓度达到标准限值后,在密切监护下才能实施作业;对氧气、有害气体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作业过程中应定时或连续检测,保证安全作业。
防中暑措施。对于采矿开采业,防夏季中暑,为各种挖掘车辆和运输车辆安装车内空调,减少工人接触高温的时间,避免正午气温高时作业,高温作业工作场所应设置空调工间休息室,同时应为高温作业岗位的职工提供含盐量0.1%~0.2%的清凉饮料。加强高温作业劳动者的个人防护,如工作服选用耐热、导热系数小、透气性能良好的材料。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应急管理部: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获批组建
上海交通大学鲍勇:从五方面解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9月7日中宣部新闻发布会:职业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维权有道,职业病网获全国职业病患者多封感谢信
前沿观察:加强职业性中暑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
职业健康标委会职业病诊断组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卫健委答复“推行尘肺病责任险立法”建议:将深入论证相关政策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