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防范“电脑病毒”
人感染了病毒要生病,可是你知道吗?电脑感染上了病毒也会生病的。由于电脑总是忠实地执行人们编制的程序,如果有人故意编制程序,让电脑犯错误,它当然要“生病”了。这种故意使电脑犯错误的程序,就被称作“电脑病毒”。计算机一旦患病,就会使一大片网络内的计算机瘫痪。对电脑病毒要严加防范,简单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电脑病毒的设计者对电脑大都十分精通,他们设计的病毒程序往往非常短小,而且在电脑内隐藏得十分巧妙,除非病毒“发作”,否则很难察觉。
2.电脑病毒一般蔓延异常迅速,往往一下子就使得成百台甚至成千台电脑受到感染。为了对付病毒,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疫苗程序”。当有来历不明的信号企图潜入电脑时,“疫苗”便会挺身而出,加以阻挡,同时发出警告信号,以提醒电脑的主人引起注意。但是,由于电脑病毒实在太隐蔽,而且又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破坏性,它们所侵袭的部位常常很不固定,因此应该非常重视防范工作。
为了保证公司的网络安全运行,预防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可以在计算机上采取什么方法
可以安装防病毒程序,经常创建备份,对拔插式设备进行安全扫描,设置访问权限,可以对文件加密,这些需要网络管理者了解计算机防病毒相关知识,拥有危机处理能力,关注计算机安全时事热点等。
如何防止电脑被监控
1、第一步,开启设置不允许别人远程到自己的电脑。
2、第二步,如果遇到高手,不允许远程的前提下还可以远程的话,还有一招就是,更改自己电脑的远程端口号,公认都知道桌面远程端口是3389,把3389改成多少都可以,这样一来,别人就不知道你的端口号,打开注册表进入对应的路径更改端口。
3、第三步,开启电脑防火墙,控制面板。
4、第四步,借助第三方软件,电脑管家,开启相应的防护功能。
5、第五步,在开启了多种防御了别人很难攻击或者监控,提醒的一点,如果平时不用摄像头的情况下,可以在上面在贴个贴纸。这样还有有效的哦...
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正确做法是
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正确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 安装病毒防火墙:安装病毒防火墙是防治病毒的较好办法,它能够将常见的病毒隔离于系统之外。常见的windows防毒软件有瑞星、金山毒霸、Norton防病毒软件等。
2. 定期更新系统补丁:及时安装微软发布的系统更新,以修复系统漏洞,降低病毒利用系统漏洞传播的几率。
3. 安装杀毒软件:选择知名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病毒库,以实时监控计算机病毒动态并清除已感染的病毒。
4. 定期备份重要数据:定期备份重要数据有助于在病毒感染时减轻损失,通过备份的数据可以恢复丢失的信息。
为了防止病毒感染计算机有哪些办法
1、选择安装防病毒的软件,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毒,同时及时升级杀毒软件。
2、警惕来历不明的软盘及光盘,打开之前要先用杀毒软件对其进行查杀 ,扫描其中的每一个文件,包括压缩文件。
3、阅读电子邮件附件前先进行扫描,禁止打开邮件后自动打开附件的功能。
4、减少服务器中用户写的权力,把服务器中用户写的权力控制在少数人手里,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把文件存为RTF格式或ASCII格式,因为这两种格式能有效避免宏病毒的攻击。
6、养成做备份的好习惯,重要数据或文件一定要做备份。并且合理设置硬盘分区,预留补救措施。
7、下载文件是病毒来源之一,因此下载文件时须小心。
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有哪些
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是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关键。
一常见的电脑病毒预防措施包括:
1.不使用盗版或来历不明的软件,特别不能使用盗版的杀毒软件。
2.写保护所有系统软盘。
3.安装真正有效的防毒软件,并经常进行升级。
4.新购买的电脑在使用之前首先要进行病毒检查,以免机器带毒。
5.准备一张干净的系统引导盘,并将常用的工具软件拷贝到该盘上,然后妥善保存。此后一旦系统受到病毒侵犯,我们就可以使用该盘引导系统,进行检查、杀毒等操作。
6.对外来程序要使用查毒软件进行检查,未经检查的可执行文件不能拷入硬盘,更不能使用。
7.尽量不要使用软盘启动计算机。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应急管理部: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获批组建
上海交通大学鲍勇:从五方面解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9月7日中宣部新闻发布会:职业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维权有道,职业病网获全国职业病患者多封感谢信
前沿观察:加强职业性中暑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
职业健康标委会职业病诊断组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卫健委答复“推行尘肺病责任险立法”建议:将深入论证相关政策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