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11
11:05
【职业健康防护专题】基于三级预防体系的职业健康管理策略
(引言)
职业健康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防护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职业健康防护指南,完善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应当建立在三级预防理论框架之上,通过系统性的干预措施降低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一级预防:消除危害源头)
1. 工程控制措施
- 采用密闭化、自动化生产工艺降低有害物质暴露风险
- 完善局部通风系统设计(包括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
- 实施噪声源控制技术(隔声、消声、吸声)
2. 行政管理措施
- 建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OHRA)体系
- 制定标准操作规程(SOP)
- 实施轮岗制度减少持续暴露时间
3. 个体防护装备(PPE)管理
- 根据GB/T 18664-2002标准选用适当防护装备
- 建立PPE使用培训和维护制度
- 定期检查防护装备的有效性
(二级预防:早期发现与干预)
1. 职业健康监护
- 上岗前体检(基线健康评估)
- 在岗期间定期体检(周期根据危害程度确定)
- 离岗时健康检查
2. 职业危害监测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定期检测
- 生物监测(如血铅、尿汞等生物标志物检测)
-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应用
3. 早期症状监测系统
- 建立职业病症状报告制度
- 开展健康问卷调查
- 实施健康促进项目
(三级预防:疾病管理与康复)
1. 职业病诊断与治疗
- 依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进行规范诊断
- 多学科协作治疗方案
- 临床疗效评估与随访
2. 康复管理
- 职业康复评估
- 功能性能力评估(FCE)
- 重返工作岗位计划
3. 社会保障
- 工伤保险待遇落实
- 职业病患者权益保障
- 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特殊人群防护)
1. 女性劳动者防护
- 生殖毒性物质特殊管理
- 孕期劳动保护
- 哺乳期工作安排
2. 高龄劳动者防护
- 肌肉骨骼疾病预防
- 认知功能评估
- 工作适应性调整
(结语)
完善的职业健康防护体系需要用人单位、劳动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参与。通过实施三级预防策略,结合工程技术控制、健康监护和个体防护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和工作能力。建议企业参照GBZ/T 225-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建立系统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应急管理部: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获批组建
上海交通大学鲍勇:从五方面解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9月7日中宣部新闻发布会:职业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维权有道,职业病网获全国职业病患者多封感谢信
前沿观察:加强职业性中暑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
职业健康标委会职业病诊断组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卫健委答复“推行尘肺病责任险立法”建议:将深入论证相关政策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