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防护是医疗辐射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防护体系,涵盖工作环境评估、防护设备配置及健康监护三个关键环节。
一、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评估与分级管理 工作环境评估需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采用经校准的辐射监测仪器对工作区域进行分区管理:控制区(需专门防护措施)、监督区(需定期监测)。评估应包括辐射场剂量率分布、表面污染水平及空气污染浓度的定量检测,并建立辐射监测档案。
二、防护设备的科学配置与使用规范 1. 个人防护装备:应根据辐射类型选择相应防护器具。对于X射线和γ射线,需配备铅橡胶围裙、甲状腺护具及防护眼镜(铅当量不低于0.5mmPb);对于β辐射,需使用有机玻璃面罩及防护手套。 2. 工程防护设施:必须安装符合GBZ 130-2020要求的防护屏蔽体(如铅板、硫酸钡涂料),操作室与设备间应实现辐射隔离。介入手术室需配备悬挂式铅屏风及移动式铅防护装置。 3. 监测仪器配置:工作场所应配备固定式辐射监测系统,个人剂量计需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或光致发光剂量计(OSL),并严格执行季度周期送检制度。
三、职业健康监护体系的实施要点 1. 岗前医学检查:包括全面体格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及眼晶体裂隙灯检查,建立基线健康档案。 2. 在岗期间定期监护:按照GBZ 98-2017要求,每年进行专项体检,重点监测造血系统功能(全血细胞计数)、甲状腺功能(TSH、FT4)及眼晶体混浊度变化。 3. 应急处理流程: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过量照射人员的医学处理程序,包括生物剂量估算(淋巴细胞微核试验)和促排治疗指征。
四、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应建立辐射防护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防护设备效能检测(如铅衣透射率测试),开展辐射防护知识年度复训,并实施防护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
通过系统化的工程控制、个体防护和医学监护相结合的多层次防护策略,可有效控制职业性照射剂量,预防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皮肤损伤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发生。所有防护措施的实施均需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ALARA原则),确保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控制在5mSv以下。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应急管理部: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获批组建
上海交通大学鲍勇:从五方面解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9月7日中宣部新闻发布会:职业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维权有道,职业病网获全国职业病患者多封感谢信
前沿观察:加强职业性中暑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
职业健康标委会职业病诊断组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卫健委答复“推行尘肺病责任险立法”建议:将深入论证相关政策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