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肺灌洗”破冰之旅
——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治疗煤工尘肺病纪实
尘肺病是危害工人健康最严重的职业病,是我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的一个大问题。我国现有尘肺病患者达百万之众,占全国职业病总人数的70%以上。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近15年平均每年新发病人上万例,尘肺病的防治是世界一大难题。
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和南京胸科医院共同取得的《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治疗煤工尘肺的临床研究》科研成果,被专家鉴定认为居世界领先水平。经肺灌洗治疗万余例次,效果满意,深受广大尘肺病人和企业的欢迎。该成果获1993年原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十几年来,肺灌洗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技术日趋规范,不但取得多项奖励和专利,同时,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正在广泛地进行推广应用,国内12家医院已经顺利开展工作。2004年该技术走出国门,成功地完成对越南的转让,为我国对外友好合作和文化技术交流做出了贡献。这是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典范,也为我国职业安全与卫生事业增添了光彩。
2007年12月13日,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院长李玉环、陈志远主任医师,赴江苏省人民医院探望躺在病床上的我国“大容量肺灌洗技术”的开拓者谈光新教授。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看到了当年跟自己一起为治疗尘肺病而追求与奋斗的朋友们,眼里闪烁着深情的泪光。病房里,专家们不由得回忆起双肺同期灌洗技术的创立、完善和推广应用的艰难历程,可谓是中国“肺灌洗”破冰之旅。
引进创新,志在破冰
尘肺病是长期吸入大量二氧化硅、煤尘或其他粉尘形成肺泡炎,导致肺脏形成以胶原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矽结节与弥漫性、进行性间质纤维化的一种疾病,其实结果将导致肺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尘肺病患者常常会胸闷、胸痛、咳嗽、劳力性呼吸困难、易感冒,严重的呼吸功能下降,极大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病情会逐步加重、升级,易感染并发肺结核、肺气肿等病。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尘肺病防治十分重视,国家已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消除尘肺病关键在于预防,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等诸多因素,尘肺病高发势头没有得到控制。而面对众多尘肺病人,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种药品能清除肺内粉尘或解决肺组织纤维化问题。因此,尘肺病的治疗成为一座巨大坚冰,长期地、无情地横亘于人们心头。在这样的背景下,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疗法的创立、成熟,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从而迅速得到公认和推广应用。人们把其中的过程,称为破冰之旅。
1986年,谈光新教授在查阅文献中发现,1982年美国Mason教授采用大容量肺灌洗的方法成功治疗一例混合性尘肺病的一篇报告。于是他想到我国众多的尘肺病人,为了解除他们的痛苦,便组织了一个包括呼吸内科、麻醉科医生在内的攻关小组,在我国率先开展起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工作。通过102例次的临床实践,1989年,谈教授的“大容量肺灌洗治疗矽肺的临床和机理研究”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获悉此信息后,立即到南京考察、调研,投入了80多万美元购置医疗设备,派遣30多人次外出学习培训,检索资料,调入麻醉人员,配齐高、中、初级技术职务的专业队伍。在原煤炭工业部的关怀与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山西潞安、河北峰峰等矿务局组织病员,充分做好了各个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
1990年10月,时任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副院长的李玉环,和南京胸科医院签署了《矽肺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项目合作协议书》。1991年3月中旬到4月底,谈光新教授和黄怡真主任医师等应邀前来北戴河作技术指导。
在此之前,国内外肺灌洗技术只能是一次全身麻醉后灌洗一侧肺脏,十几天以后再全身麻醉灌洗另一侧肺脏(称之为单肺分期灌洗)。病人因此要遭受两次麻醉的风险,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清洗不彻底,术后肺内残留的液体多,病人反复咳嗽、咳痰,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也很高。
为了突破这一技术难关,课题组在谈光新教授和时任专科病研究所所长孙岩、副所长陈志远与病房主任车审言主任医师的带领下,认真研究肺灌洗机理和单肺通气对人体的生理干扰,并经对多例次肺灌洗手术过程中灌洗侧肺功能恢复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采用加压通气的技术措施,探索“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技术”的可行性。其中,张志浩和麻醉师韩志国等课题组主要成员,共同参加讨论并制订科研思路、完善科研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具体实施和资料总结。
课题组经过多次对灌洗侧肺在灌洗后可以实施其单肺通气的实践、监测其单肺通气后血氧下降的时间,以及加压通气对提高血氧的确切效果等临床实践后,摸索出在肺灌洗2-3次时给予加压通气,可以防治术中低氧血症,从而实现了在一次麻醉期间同时完成第二侧肺灌洗,即双肺同期灌洗的方法。
双肺同期灌洗的技术关键是纯氧正压通气,间断负压吸引。该项技术较以前灌洗方法提高血氧分压3-4倍,同时也克服了灌洗术中的低氧血症,增加排尘量3-5倍,明显减少肺内灌洗液的残留量。1991年4月7日,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例双肺同期灌洗术获得成功。同年12月10日,此项创新成果通过专家技术鉴定。
比翼齐飞,中国研发
说起肺灌洗,课题组中还有一对恩爱夫妻的故事。
男士陈志远,曾任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副院长;女士车审言,曾任该院尘肺科主任。均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专家组成员。
同样出身于黑龙江,同样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1988年同时调入疗养院,以后又同样选择了肺灌洗临床治疗和研究工作……学生时代“同桌的你”,到工作后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在家庭中伉俪情深,在事业上比翼齐飞,共同为我国尘肺病肺灌洗临床及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夫妻双双成为荣获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们在尘肺病防治和康复疗养事业上的忘我与奉献精神,为同行和患者们所称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尘肺病到底能不能治疗?肺灌洗方法是否有效?肺灌洗是外国人发明还是中国人的发明?这些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大部分专家认为肺灌洗技术可以把粉尘等致病因子从肺脏中冲洗出来,阻断尘肺病升级和加重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另一部分专家认为,长期探索证明,当前的药物等技术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尘肺病肺组织纤维化病理改变的问题,所以尘肺病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疾病,甚至有个别专家叹息只能牺牲一代人了。
陈志远、车审言等医师结合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认为过去研究重点在于肺纤维化逆转,至今尚无特效药物得到临床应用,我们应该调整研究方向。而针对肺泡炎采取以肺灌洗为主的综合治疗,不失为目前救治尘肺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肺灌洗技术是针对尘肺病患者始终存在着的粉尘性和巨噬细胞性肺泡炎,而采取的有效治疗措施。粉尘与吞尘巨噬细胞是尘肺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病人在工作场所大量吸入粉尘,长期滞留在细支气管与肺泡内,不断地被巨噬细胞吞噬(尘细胞)。研究表明,尘肺病一旦形成,即使尘肺病患者离开粉尘作业环境,肺内残留粉尘还将继续与肺泡巨噬细胞相互作用,这是造成病情加重、升级的主要原因。如果早期进行肺灌洗,能排除尘肺病人肺泡内沉积的粉尘和大量的分泌致纤维化因子和炎性介质的尘细胞,不但改善了临床症状,而且有利于遏制病变的升级。
他们作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急梗塞发作,病人生命垂危,冠状动脉放个支架或手术血管搭桥,病人得救了,但是他的动脉硬化并没有好转,我们能因此就说治疗无效吗?和所有疾病一样,治疗尘肺病单纯追求病理解剖学的完全复原是不可能的,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改善,体力恢复,生活质量提高,延长生命,就是有效的。这一观点于1995年在学术界得到了统一。
陈志远、车审言和浙江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共同开展了大量肺灌洗的机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其动物实验、扫描电镜、X-线衍射和分子生物学资料均提供了科学依据。正如陈志远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答辩时所述,双肺同期灌洗是在单肺分期灌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一技术上的重大创新,不是简单的1和2的关系,而且是治疗机理上的重大突破。
他们阐述,单肺灌洗是1967年Ramirez-R首先报告用于肺泡蛋白治积症的治疗,1982年美国Mason教授应用于混合性尘肺治疗,1986年谈光新教授把此项技术引进国内的。单肺大容量灌洗技术回答了作为呼吸器官的肺脏,能否“进水”(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进水”以后能否起到治疗作用的问题,实践证明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外国人的贡献。但是,国外未能解决刚刚进水的肺脏马上恢复肺功能、肺灌洗效果差和低氧血症等不安全的问题,只能一次麻醉灌洗一侧肺脏,7-10天后才能灌洗另一侧肺,即“单肺分期灌洗术”。
而“双肺同期灌洗技术”的突破,在于采用加压通气法使刚刚“进水”的肺脏马上恢复肺功能,为另一个肺脏灌洗提供了生理学基础,从而使两肺灌洗间隔时间缩短到60分钟以内。不但减轻病人痛苦和心理负担,还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陈志远自豪地说,“‘双肺同期灌洗’是以谈光新教授为首的中国人的发明,从引进、消化,再到创新、成熟,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研发。”
建造梯队,科技转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煤炭企业普遍经济效益差。有的农民工卖掉自家的耕牛后,仅带2000元,便千里迢迢前往北戴河求治,有的因喘不上气而向医务人员下跪求治。强烈的同情心和神圣的职业责任感,使负责主持日常肺灌洗手术和临床工作的尘肺科主任车审言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在刘长林、韩志国等麻醉医师的支持下,面对经济窘迫、病情危重的二、三期尘肺病人,他们克服技术上、经济上和医疗风险等种种困难,大胆开展疑难复杂肺灌洗的临床研究。通过400余例的经验总结,创立了风险指数积分法,为重症病人肺灌洗适应症选择提供了依据。
针对各地在实践中,上报肺灌洗并发症达到27%之多,技术急需规范的现状,陈志远、张志浩与车审言总结了多年的研究积累,于2003年共同主编了《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医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我国著名呼吸内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罗慰慈教授为其作序:“……该规程的编著出版,是对我国该领域专家们十余年间艰辛努力积累的丰富体会和治疗4000余例病例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我国南京胸科医院专家谈光新教授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陈志远、张志浩和车审言等同道开展了大容量全肺灌洗术进行煤工尘肺、肺尘埃沉着症的治疗,对于减少灌洗过程中低氧血症的发生实行了有创意的改进,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值得我们庆贺。相信本常规和规程的制定必将有利于今后的医疗实践,并能进一步统一规范、探讨其适应证、提高临床疗效、造福于人民。”
该规程推广实施以来,肺灌洗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控制在3%以下,为国内外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2004年,规程通过卫生部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获国家安监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经过十七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在陈志远、车审言夫妇的引领下,通过进修学习、临床培养、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以张志浩、陈刚、马国宣为代表的一个高、中、初不同学历层次和技术职称的临床和科研队伍已经形成。而今,中青年梯队已担负起重任,承担着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的专题研究等多项科研任务,正在成为进一步探索肺灌洗奥秘和揭示一系列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生力军。
随着肺灌洗规模不断扩大,相关的麻醉、监护、呼吸机、内窥镜等设备,也随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已成为华北煤炭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和科研院所的临床研究基地,并建立起了分子生物实验室。他们的《大容量肺灌洗回收液中提取活性物质的膜分离方法》等两项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7年11月14日公示,正在加快审查授权;另一项设备发明专利(适用新型)同年2007年12月14日已经批准授权,正在办理专利证书。
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作为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的首家定点医院、培训与科研基地,多年来,不仅为我国广大尘肺病患者开展了以大容量肺灌洗为主的综合治疗、研究开发工作,而且一直致力于肺灌洗后备梯队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已培训了100多位麻醉、内科、职业病医师及护士,肺灌洗技术已推广应用到8省区12家,随着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晋煤集团总医院、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等16家单位挂牌开展工作,定点医院和科研基地已初具规模。他们的目标是,在今后3年内,要把技术推广到20家医院,届时全国每年就会有上万名尘肺病患者得到救治。
为了让更多的尘肺病人尽早地受益于肺灌洗技术,2006年,陈志远主任医师从院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专门进行肺灌洗临床与科研指导工作,现任副院长的张志浩主任医师拿起接力棒,正在率队乘风远航。
搭建平台,甘做伯乐
科研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旅程。互相鼓励,一步一个脚印地勇往直前,是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的所有科技工作者的足迹,更是李玉环院长等领导及各级组织关怀与支持的结果——
1991年4月7日,当孙岩主任将第一例双肺灌洗手术报告书送到李玉环院长的案头时,他毫不犹豫地签批了;
1992和1997年,在企业困难,尘肺病工人医疗费不好解决时,他邀请人民日报记者撰稿写参,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国务委员李铁映的批示;
1994年开始,李玉环院长积极向原统配煤矿总公司领导汇报,得到了包括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和治疗经费总计数千万元的支持;
1997到2003年,在高扬文老部长的倡议下,在原国家安监局党组的支持下,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作为发起单位多次向上级报告并得到了两届政府总理的关怀,终于创立了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有力地推动了肺灌洗技术的推广应用;
2002年在李玉环院长的大力倡导下,该院举办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班,培养年轻技术人员;
在李玉环院长的策划下,2002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正式实施前,我国尘肺病首席专家李德鸿和陈志远共同走上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直播间;李玉环、张志浩、车审言等同志也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科技博览等栏目,现场直播尘肺病的防治和肺灌洗知识。《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健康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和《中国煤炭报》等主流媒体先后数十次对肺灌洗技术及尘肺病防治予以报道……
到目前为止,陈志远、车审言和他们的同事已完成了4200多例煤工尘肺、矽肺等双肺同期灌洗治疗,手术时间越来越短,医疗费用也不断地减少,同时也得到了卫生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为广大尘肺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1997年俄罗斯煤炭总公司尼古拉耶维奇局长在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成功接受肺灌洗治疗,2002年以来越南煤炭总公司先后有31位病人前往该院接受肺灌洗,均取得满意效果。
与此同时,国内外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肺灌洗技术的发展。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以俄罗斯卫生部康复医疗及疗养科学中心主席拉祖莫夫院士为首的俄罗斯列宁斯克--库兹涅斯克国家煤矿工人保健科学技术中心,越南煤炭总公司医疗中心等国家和机构,分别慕名前来考察、洽谈合作事宜。2004年,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成功地完成了对越南的技术转让。
鉴于在科技成果的产生和推广应用中,像李玉环院长等行政领导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贡献,陈志远等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设立“伯乐奖”给予表彰和鼓励,一经倡议,便得到疗养院全体同仁的极大赞同。
勿庸讳言,肺灌洗治疗技术作为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已经在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大环境中,转化为积极、有效的生产力,为我国职业卫生发展和尘肺病防治工作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并成为职业安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此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更为广大尘肺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减轻了我们这个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伤痛与呻吟。
后记
据了解,皖北煤电集团刘桥第一煤矿发出的《刘一煤[2007]159号文件》已经授予北戴河煤矿疗养院(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尘肺病康复中心)赴皖北进行职业安全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张志浩主任医师、袁扬和黄京慧副主任医师三名同志为名誉矿工称号。希望他们今后继续为发展皖北煤电集团职业安全与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刘桥一矿文件中提到,张志浩主任医师等三名同志在皖北煤电集团刘桥一矿进行“国家‘十一五’科研课题——尘肺大容量肺灌洗远期效果回顾性研究”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深入井下探望生产第一线开拓区工人,与矿工人们结下深厚友谊。从50000份病历资料中筛查出130多名尘肺职业病患者组成队列的大容量肺灌洗远期效果和煤矿工人生命与生活质量状况。
他们在完成皖北煤电集团阶段性科研任务返院20多天以来,已陆续联络和组织了50多名刘桥一矿的尘肺职业病工人分批到北戴河疗养院接受肺灌洗治疗。预计到今年春天,到北戴河接受治疗的皖北煤电集团尘肺职业病患者将达到100多名,为北戴河疗养院与皖北煤电集团下一步开展深层次的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还扩大了肺灌洗事业在安徽省与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影响。
相关介绍: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0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显示,该年度卫生部共收到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陕西,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各类职业病11,519例,其中尘肺病8783例,占诊断职业病病例总数的76.25%;2006年诊断尘肺病病例较2005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67.7万例,其中尘肺病累计发病61.7万例,死亡14.6万例,现患47万例;近15年平均每年新发尘肺病人近1万例次。尤其严重的是全国现有60万例左右的可疑尘肺病(0+)病人,是构成新发病例的主要因素。
尘肺病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煤炭行业,约占尘肺病人的46%,其次是冶金,约占12%,其余依次分布在有色、机械、建材、化工及铁路、水电隧道的开凿爆破等工业行业中。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辽宁、山西、河南、四川、湖南和黑龙江等地。
我国法定职业病有12种,其中矽肺、煤工尘肺占总数的86%以上,其它还有石棉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和铝尘肺。
尘肺病发病特点有致残性、迟发性、渐进性成为没有医疗终结的工伤。调查显示,每年尘肺病共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元。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屡屡发生的尘肺病等群发性职业病事件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农民工家庭因职业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大量存在,职业病危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从源头抓起,搞好预防,是最终消灭尘肺病的根本措施。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1条评论
全部评论
游客 2017-12-22 09:3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