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二十年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研究的飞速进展,使人们在更深的层面探讨职业中毒的机制问题,因而也有助于更有效地预防和诊断治疗职业中毒。从亚细胞和分子层面来看,职业中毒的主要机制可大致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损伤作用
1.刺激腐蚀作用,直接造成细胞变性坏死,如强酸、强碱、刺激性气体、糜烂性气体等。
2.干扰体内活性物质(神经介质、激素、信使及活性物质等)的作用,导致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紊乱。如砷化氢可大量消耗红细胞的还原型谷胱甘肽,使其抗氧化损伤能力明显降低而导致溶血;锰可抑制脑纹状体生成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导致帕金森综合征表现等。
3.与体内大分子物质结合,导致其结构变异及功能损害。
a.与结构蛋白结合。如As,Hg等可与膜蛋白中的-SH基结合,造成膜的传输功能障碍;苯胺可与血红蛋白中珠蛋白的-SH基结合,使红细胞的柔韧性降低,导致溶血等。
b.与酶结合。如-CN、H2S等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3+结合,阻碍细胞的生物氧化过程;丙烯酰胺可与神经细胞轴浆蛋白中的巯基结合,抑制与轴浆运输有关的酶类,导致轴索变性;有机磷可与胆碱脂酶结合,造成乙酰胆碱积累,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
c.与体内的遗传物质—DNA发生共价结合(covalent binding),攻击碱基,甚至造成链断裂、链间或链与蛋白间交联等,此种损伤一旦未能得到完全修复,则可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成为化学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的重要生化基础。能以原形直接与DNA结合的化学物极少,仅见于直接烷化剂(氮芥、硫芥、环氧乙烷、卤代亚硝基脲等)及亚硝酸盐、亚硫酸氢盐、甲醛、羟胺等,绝大多数DNA损伤是自由基尤其是氧自由基(或活性氧)作用的结果,因为即便在正常情况下,亦有将近4%的摄入氧并不参与氧化磷酸化过程,而是转化成活性氧,造成细胞氧化性损伤;少数DNA损伤为亲电子基团所引起。
二、在体内诱导自由基或活性氧生成
自由基是指原子外层轨道有奇数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所产生;自由基可在体内诱发脂质过氧化反应,该反应属一链式反应,一旦启动,可造成生物膜结构的严重破坏,故此一过程可能是细胞损伤最重要的机制之一。不少化学物质本身即是自由基,如氧是最普遍存在的天然自由基,进入体内的氧还会进一步转化成化学性质更为活泼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更易引起细胞“氧化性”损伤;过渡性金属元素如铁、锌、铜、锰、铬、钒,以及汽车尾气、氮氧化物等也都是自由基。还有不少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百草枯、氯丁二烯、硝基芳烃等则可在体内转化为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
三、引起细胞的内环境失衡
细胞内环境稳定破坏是造成细胞损伤最基本的条件,如细胞缺氧、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钙超载等;而细胞内钙超载可能是造成细胞损伤最重要的分子机制,缺氧则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最主要的启动环节。化学物质乃至各种致病因子均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缺氧,缺氧不仅使生物氧化过程受阻、能量生成障碍、细胞内水钠潴留、酸中毒,细胞内H离子增加,还会通过强化H+—Na+交换进而将Na+—Ca+交换机制激活,引起细胞内钙超载。钙超载则可诱使黄嘌呤脱氢酶变构为黄嘌呤氧化酶,使机体在生成尿酸的过程中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钙超载还会激活细胞内的磷酸酯酶A2,导致膜磷酯分解并生成大量花生四烯酸,后者可进而转化为血栓素,引起微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加重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不少化学物质尚可引起机体免疫性损伤,由于完全缺乏剂量-效应关系,机体损伤程度与毒物的摄入量无明显相关,不属于化学“中毒”范畴,但临床较为常见,故诊断时仍应列入考虑范畴,以利正确治疗。
(责编:李晓燕)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职业健康体检常见问题与措施
职业健康体检知识指南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