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处在热环境中导致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汗腺功能衰竭、电解质丧失过多所致的一组临床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好发于夏季和高温作业场所。核心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不良的指征。
二、病因
1、环境因素
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夏季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时间长、剧烈运动,使人的脑膜过度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
2、个人体质因素
在公共场所,产热集中,散热困难,身体状态欠佳级饮水不足时易诱发中暑。
三、临床表现
1、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2、先兆中暑、轻症中暑患者出现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
3、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是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热衰竭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常发生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者运动而没有补充足够水分的人中,也发生于不适应高温潮湿环境的人中,其主要表现为:大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体温高,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如长期高温作业环境下的车间工作者),可迅速发生;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可在数天之内发生。其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此外,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四、检查
1、血、尿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蛋白尿和管型尿。
2、肝、肾功能与电解质检测:严重病例常出现转氨酶升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电解质紊乱、凝血机制异常。
3、心电图监测及CT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尤其是对于急诊患者能较快做出排除性诊断,对争取时间抢救患者起到重要作用。
4、血气分析:混合性酸碱平衡失调。
五、诊断
根据有高温环境暴露史、过多出汗而缺乏液体的补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诊断,也应注意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
六、治疗
1、停止活动并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让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cm;脱去多余的或者紧身的衣服,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以降温,或将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迅速物理降温。
2、患者出现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时,可给患者喝水或者运动饮料,也可服用藿香正气水、人丹等中药。
3、对于重症高热患者,降温速度决定预后。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预后也越差。体外物理降温无效者,及时临床治疗,必要时,需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同时加强监测和对症治疗。
七、高温作业相关职业健康监护建议
鉴于高温作业是中暑的主要原因,从职业健康监测的角度出发,根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文件,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慢性肾炎及全身瘢痕面积≥20%以上(工伤标准的八级)属于高温作业的职业禁忌证。从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目的出发,患有以上禁忌证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并应于每年高温季节到来之前进行1年1次高温作业职业健康检查,确保劳动者生命安全。(体检中心)
责编:欧阳凝碧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病危害告知形式,您了解多少?
机械加工的职业危害有哪些?
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露天采石场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加油站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电子行业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高空作业的职业危害
职业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