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醚属于职业病危害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乙醚的理化性质、职业接触机会、职业接触限值、毒性与毒代动力学、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职业病诊断、防护措施等。
一、乙醚的理化性质
乙醚(ethyl ether,diethylether,分子式CH3CH2OCH2CH3)为带有特殊刺激气味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高度挥发性(沸点34.6℃)和易燃性(燃点:160℃)。可溶于水,可与醇、苯、氯仿、石油醚和其他脂肪溶液及许多油类混溶。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受公安部门管制。
二、乙醚的职业接触机会与职业接触限值
主要是乙醚生产和使用中会有职业接触。乙醚主要用作为蜡、脂肪、油类、染料、香料、硝化纤维、碳氢化合物、生物碱和橡胶等的溶剂,还可作为吸入性麻醉剂、油污洁净剂等,也可用于制造无烟火药。在上述乙醚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接触乙醚,还有乙醚生产企业的劳动者也会接触到乙醚危害。
根据GBZ2.1-2019,乙醚的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300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500mg/m3。
三、乙醚的毒性与毒代动力学
乙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皮肤、粘膜和眼有轻度刺激作用。主要由呼吸道吸入,经肺泡很快吸收入血液后,迅速进入脑和脂肪组织中。吸收的乙醚,80%以上以原形从呼气中排出,1%~2%以原形从尿中排出。一部分在肝脏微粒体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醛、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后者经呼出气排出。醛、醇、酸等则以游离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式从尿中排出。停止接触后,血液中乙醚含量很快下降,而在脂肪组织中仍保持相当高的浓度。
四、乙醚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麻醉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乙醚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不规则的抑制。首先受影响的是大脑和脑干网状结构,其次是脊髓下部,然后扩展至皮质下中枢和脊髓上部,延髓生命中枢最后受抑制。
短时间过量吸入乙醚,起初表现为兴奋,继而嗜睡,并可有呕吐、面色苍白、脉搏减慢、体温下降、呼吸不规则、肌肉松弛等,重者可陷入昏迷、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和心跳停止。急性发病后可有头痛、易激动或抑郁、呼吸道刺激症状、多汗、恶心、呕吐、流涎、食欲不振等短暂的后作用。
液体或高浓度蒸气对人眼有刺激性。接触浓度为0.3~0.6g/m3时,鼻部可有刺激感。对人的麻醉浓度为109~197g/m3;212~303g/m3时,可引起呼吸抑制;当浓度超过303g/m3时,可危及生命。
在用乙醚作全身麻醉过程和恢复期中可见到流涎、流泪、咳嗽、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偶见合并喉麻痹和肺水肿。此外,尚可出现轻度而短暂的肝功能异常,如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等。
长期接触较低浓度的乙醚,可出现头痛、头晕、疲倦、易激动或淡漠、嗜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红细胞增多和蛋白尿。皮肤反复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和皲裂等。
五、乙醚的职业病诊断
乙醚职业性吸入中毒罕见。根据明确的吸入接触史和以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特点进行诊断,乙醚急性中毒的诊断一般不难。乙醚中毒无特效解毒药物。一般经脱离接触现场,静卧休息及对症处理后,即可恢复。
六、乙醚危害的防护措施
工程措施:使用乙醚的生产环境,应有通风排气装置;使用防爆型的照明、通风设备;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个人防护用品: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静电工作服、橡胶耐油手套。
要特别注意防火防爆。在乙醚生产、使用、贮存场所,应远离火种、热源,严禁吸烟。
乙醚与空气接触,特别是在日光照射下,能氧化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不稳定,加热易爆炸,应避光保存。
相关阅读:网文传言中的乙醚迷昏人进行盗窃是真的吗?
乙醚属于吸入性麻醉药,而且乙醚的使用管理极为严格,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不用了,被更先进的麻醉药代替。现在在医院里都很难见到。乙醚曾用于动物实验,后来也不用了。
网络文章传闻说,“用涂有乙醚的手帕等捂住口鼻”,或是“将乙醚擦在太阳穴上,然后起作用”,都是不靠谱的说法。乙醚在空气中的挥发性极强,就算涂在手帕上,还没等手帕接近人,乙醚就挥发没了。
如想进一步讨论交流或有其他需要,劳动者病人可加QQ群784591071;专业从业人员可加QQ群663924660。
责编:李晓燕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病危害告知形式,您了解多少?
机械加工的职业危害有哪些?
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露天采石场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加油站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电子行业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高空作业的职业危害
职业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