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药物粉尘识别的误区
近来和读者交流时发现大家在识别和评价药品粉尘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种现象,由于粉尘的粒度原因被识别为粉尘,由于没有相应类型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所以为了识别其他尘埃,姑且先不谈对错,先和大家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粉尘的分类
悬浮于空气中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为粉尘。
生产性粉尘按照性质可分为有机粉尘、无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大类。混合性粉尘是有机粉尘和无机粉尘中包含的各种粉尘,且包含它们两种以上混合形成的粉尘,在生产过程中这种粉尘最常见。
尘肺
粒径5微米以下的粉尘能够穿透人呼吸道自然防护体系,进入肺泡,并永久停留在肺部,导致末梢支气管下的肺泡积存灰尘,一段时间后肺内发生变化,形成纤维化灶。
其他粉尘
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有关其他粉尘的定义为:指游离SiO2含量低于10%,不含有石棉和有毒物质,尚未制定容许浓度的粉尘。
各抒己见
不考虑毒理性质,不考虑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直接按照其他粉尘进行识别、检测与评价个人认为是不合适的。
药物粉尘的种类较多,药物粉尘除具有粉尘的特性,还具有毒物的特性,除可引起肺组织异样反应及轻微肺纤维化病变的粉尘沉着症外,还可引起非特异慢性阻塞性肺病。据文献,直径<5μm的药物粉尘通过鼻咽、口腔及喉到达气管、支气管、肺泡区。反复少量吸入药物粉尘,可引起过敏性肺泡炎。对呼吸道黏膜、眼结膜、手面部皮肤有直接刺激和损害作用,可引起慢性鼻炎、咽炎、眼结膜炎、皮脂腺囊肿、皮肤干燥角化等损害。长期接触药物粉尘,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消化系统影响,也有其本身的药理作用而引起相应症状或体征。
药物粉尘在日常识别、检测与评价过程中建议从致尘肺及毒理性质两个角度分析。
考虑其粒径及能否被肺部吸收,其粒径大于5微米,不考虑其致尘肺情况,根据其毒理情况进行识别分析;其粒径小于5微米且不易被肺部吸收,考虑其致尘肺情况同时进行毒理学分析;其粒径小于5微米且易被肺部吸收,不考虑其致尘肺情况,根据其毒理情况进行识别分析。
忠告:药物粉尘即常见也特殊,药物粉尘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切勿草率识别!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病危害告知形式,您了解多少?
机械加工的职业危害有哪些?
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露天采石场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加油站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电子行业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高空作业的职业危害
职业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