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被称为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
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辅助原料、成品、夹杂物或废弃物,有时也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当作业人员进行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成品的处理与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和储藏等活动时,都有机会接触到生产性毒物。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接触到毒物。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化粪池等)作业可接触硫化氢,并引起相应的急性中毒。
生产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有时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吸收。毒物被吸收后,会随血液分布到全身,排出时可损害排出器官和组织。
由于生产性毒物会累及不同的靶器官,所以发生职业中毒后,不同的毒物会导致不同靶器官受到伤害,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等。
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人数庞大,所以控制生产性毒物,预防职业中毒就显得尤为重要。
1、根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底度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因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毒原料时,应强化局部密闭和/或通风排毒并净化处理等措施,施行特殊管理。
2、降低毒物浓度 (1)技术革新:对生产有毒物质的作业,应该应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尽可能采取遥控或程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2)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作业环境空气中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并根据生产工艺和毒物的理化性质、发生源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排毒装置。含有毒气的空气必须经净化处理后才可排出。
3、工艺、建筑布局 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等对作业区进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应将发生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4、个体防护 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在选择个人防护用品时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时,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还应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比如盥洗设备、淋浴室和更衣室。
5、职业卫生服务 职业卫生人员应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监督;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施健康监护,认真做好上岗前和定期健康检查。
6、安全卫生管理 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及时维修工艺设备并督促作业人员对其进行正规的操作。积极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病危害告知形式,您了解多少?
机械加工的职业危害有哪些?
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露天采石场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加油站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电子行业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高空作业的职业危害
职业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