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积累资料,提供线索,获得证据。
2.对化学物质加强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筛检化学物致癌性的体系,在化学物进入生产流通领域前预测其安全性。
二、控制病因
1.对已明确的致癌因子应尽可能予以消除、取代。
2.改革工艺流程,提高机械化、密闭化、管道化程度,杜绝跑、冒、滴、漏,防止污染环境。
3.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接触。
4.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提升传统产业,限制使用或淘汰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落后技术、工艺和材料。
5.对致癌物采取严格管理措施,建立致癌物的管理登记制度,新化学物质应作致癌性筛选,发现致癌性强者,应停止生产和使用。
6.新作业者进入企业前就应大力倡导戒烟。
三、定期监测
1.对环境中致癌物浓度进行经常性定期监测,使其浓度或强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阈限以下,并尽最大可能使之降低到最低量。
2.防止致癌物污染厂外环境。
3.降低和规定产品中致癌杂质含量
4.已经肯定的职业性致癌因素,还要作定量危害评定,推测其对社会与人群的危害程度,以作利弊权衡,决定对策。
5.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不具备基本防护条件的,要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应坚决予以关闭。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病危害告知形式,您了解多少?
机械加工的职业危害有哪些?
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露天采石场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加油站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电子行业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高空作业的职业危害
职业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