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日是第9个“世界听力日”,也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今天,小编想要借着这个特殊的日子和劳动者们聊聊“关于职业性噪声聋的那些事儿”。
耳朵的构造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耳朵的构造。
我们人类的耳由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分别是外耳、中耳和内耳。这3个部分精密协作、缺一不可。
外耳和中耳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声音,内耳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声音并继续向大脑的听觉中枢传导,然后就产生了听觉。当然,耳的功能不仅仅限于产生听力,内耳的位觉感受器对维持我们身体的平衡也非常重要。所以无论哪一个部分出了问题,都会导致耳部的功能受损!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危害有哪些?
噪声引起的听觉器官的损伤变化一般由“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短时间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人体感觉刺耳、不适,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若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内恢复的,此时称为“听觉适应”。它是人体正常的生理保护现象。
若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的称为“听觉疲劳”。
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噪声引起的听力变化未得到完全恢复又再次接触噪声,久而久之,可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听力不能恢复,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听觉器官此时出现各种器质性变化,导致永久且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职业性噪声聋是如何引发的?
如今,生产性噪声是最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在职业环境中具有普遍性。目前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暴露在噪声作业环境中,存在发生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据统计,全世界约16%的成年人听力损失是因工作中过度暴露噪声所引起的,是一种仅次于老年性听力损失的第二常见获得性听力损失。由生产性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失如果得不到预防和保护久而久之便会发展成噪声性耳聋。
在我国,职业性噪声聋属于国家法定职业病。多见于船舶业、制造业、钣金、纺织、矿山开采、电子等行业。
什么样的噪声环境容易引起噪声性耳聋呢?
按照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2007对于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规定,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超过接触限值的噪声就会对人体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噪声强度大、频率高则危害大;同样的噪声,接触时间长则对人体影响越大;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
如何预防职业性噪声聋呢?
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采取有效方法推动听力防护工作的开展,共同关注劳动者的听力健康,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落实职业病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生产性噪声的危害。
建议生产车间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噪声高的设备,如用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等等;对作业场所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如:将高噪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分开;采取屏蔽措施或工作岗位尽量远离噪声源,如: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装置风机、电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此外,设法提高仪器精密度,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摩擦和振动同样也可以降低生产噪声。
2、控制噪声传播
①吸声:采用吸声材料(如玻璃棉、塑料泡沫、毛毡、加气混凝土、吸声板等)装饰车间内表面,可以吸收辐射和减低噪声强度;
②消声:用一种能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即消声器,这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
③隔声:利用隔声罩、隔声间等把生源封闭起来,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
④隔振:为了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可在机器的座基和地板、墙壁连接处设置减震装置,如胶垫、沥青等。
3、个体防护与卫生保健措施
噪声聋的发展是渐进性的。有时虽然没有明显的听觉障碍,但电测听检查时已有高频听力损失。因此,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劳动者们需要引起重视,加强个人防护。
劳动者应按规定正确佩戴耳塞耳罩,这是劳动者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的最后一道防线。
劳动者应尽量减少噪声暴露时间,如休息时尽量在没有噪声的区域。
筛选职业禁忌人群、定期检查劳动者听力,可以尽早发现听力异常及其程度,早期干预,延缓噪声聋的发展。对于接触噪声的工人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对即将参加有噪声工作的劳动者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凡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不宜参加有噪声的工作。对接触噪声工作的劳动者要合理安排休息,注意耳部卫生,实行工间休息等。
预防是关键
生产性噪声对劳动者听力的损害往往是长期缓慢累积的结果,很容易被忽视。
而一旦发生职业性噪声聋将是不可逆的永久性听力损失,只能预防,无法治愈。
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职业人群若要远离“职业性噪声聋”,关键是要认识噪声危害,做好防护措施,这对预防噪声造成的职业性听力损伤有积极的意义。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