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痤疮是指在生产劳动中接触矿物油类或某些卤代烃类引起的皮肤毛囊、皮脂腺系统的慢性炎症皮肤损害。
一、职业性痤疮的诊断
对应的职业病诊断标准:《GBZ55-2002职业性痤疮诊断标准》
职业性痤疮是多因素所致疾病,发病的潜伏期取决于接触致病物的性质、剂量、作用时间及个体素质等的综合因素。因此,在其职业病诊断标准中,未规定具体期限,只规定了要有明确的较长期的职业接触史。
各种致病物引起的痤疮,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根据主要致病物和临床表现相近者,可以将其归纳为油痤疮和氯痤疮两大类。
(一)油痤疮
由煤焦油、页岩油、天然石油及其高沸点分馏产品(如柴油、机油及各种润滑油)与沥青等引起的称为油痤疮,也称为油疹。其职业病诊断,要求发病前要有明确的较长期的接触职业史。
接触部位均可发病,多发生于眼睑、耳廓、四肢伸侧,特别是与油类浸渍的衣服摩擦的部位,而不限于面颈、胸、背、肩等寻常痤疮的好发部位。
多见毛囊性损害,表现为毛孔扩张、毛囊口角化、毳毛折断及黑头粉刺。常有炎性丘疹、毛囊炎、结节及囊肿。较大的黑头粉刺挤出黑头脂质栓塞物后,常留有凹陷性疤痕。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痒感或刺痛。
(二)氯痤疮
由某些卤代芳烃(主要是氯和溴的芳香族化合物,单纯的氯和溴不引起痤疮)、多氯酚及聚氯乙烯热解物等引起的称为氨痤疮。其职业病诊断,要求发病前要有明确的较长期的接触职业史。
致氯痤疮的化合物主要有多氯萘、多溴萘、多氯联苯、多溴联苯、多氯苯、多氯酚等。
接触部位发生成片的毛囊性皮损,表现以黑头粉刺为主。初发时常在眼外下方及额部出现密集的针尖大的小黑点,日久则于耳廓周围、腹部、臀部及阴囊等处出现较大的黑头粉刺,伴有毛囊口角化,间有粟丘疹样皮损,炎性丘疹较少见。耳廓周围及阴囊等处常有草黄色囊肿。
注意某些氯代芳烃除皮肤接触外,吸入或摄入也可导致氯痤疮,如多氯联苯中毒时皮肤出现的痤疮样皮疹,遇此情况应首先处理全身中毒问题。
二、职业性痤疮与寻常痤疮的区别
诊断职业性痤疮主要应与寻常痤疮鉴别。职业性痤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任何接触部位,在同工种同样劳动条件下可有较多的职业性痤疮患者;和寻常痤疮固定的好发年龄和好发部位不一致,比较容易区别。具体如下表:
主要区别 | 寻常痤疮 | 油痤疮 | 氯痤疮 |
致病物 | 无外源性致病物 | 焦油、沥青、高沸点矿物油等 | 卤代芳烃、多氯酚及聚氯乙烯热解物等 |
发病年龄 | 15~25岁 30岁以上少见 | 任何年龄 | 任何年龄 |
发病部位 | 面颈、胸上部及背、肩部。 | 接触部位均可发病,特别是被油浸衣服的摩擦部位,常见于面颈、四肢伸测、腹部、臀部及阴囊等处。 | 接触部位均可发病,多见于眼外下部、颧部、耳廓周围、胸、背、臀及外生殖器部位。 |
临床表现 | 粉刺、炎性丘疹、毛囊炎、脓疱、结节、囊肿、黑头粉刺少见。 | 毛孔扩大、毛囊口角化、毳毛折断、炎性丘疹、黑头粉刺、结节、囊肿。常并发疣状赘生物。 | 黑头粉刺、毛囊口角化、粟丘疹、草黄色囊肿、炎性丘疹少见。 |
病情变化 | 随年龄增长而变化,与接触油类和卤素化合物无明显关系。 | 与年龄变化无关,脱离接触致病物一定时间后,皮损可好转至痊愈,,但囊肿不易消退;恢复接触又可复发。 |
职业性痤疮一般不影响劳动能力,在加强防护(口罩、通风换气)的情况下,可继续从事原工作。皮脂溢出明显(痤疮的发生与皮脂分泌有一定关系)或严重痤疮患者可根据体质调换工作,避免接触致病物。
如想进一步讨论交流或有其他需要,劳动者病人可加QQ群784591071;专业从业人员可加QQ群663924660。
责编:李晓燕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性传染病—炭疽,这些知识您需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