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09
11:05
伪造职业病的定义与常见手段
伪造职业病是指通过虚假材料、夸大病情或捏造职业暴露史等手段,骗取职业病诊断或赔偿的行为,常见手段包括:伪造工作环境证明、篡改体检报告、冒充高危职业从业者等,这类行为不仅扰乱医疗秩序,还可能触犯法律。
近年来,部分企业员工为获取高额赔偿或提前退休,铤而走险伪造职业病,2023年某地曝光一起案件,某工人联合中介伪造尘肺病诊断书,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伪造职业病的法律后果与社会危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刑法》,伪造职业病可能面临以下后果:
- 行政处罚:撤销诊断证明,追回赔偿金,并处高额罚款;
- 刑事责任:若涉及诈骗罪,最高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 信用影响:纳入失信名单,影响未来就业与社会福利。
伪造行为挤占真实患者的医疗资源,加剧医患矛盾,甚至导致企业因赔偿压力缩减岗位,最终损害劳动者整体权益。
如何识别与防范伪造职业病?
企业需加强监管
- 完善职业健康档案,定期安排第三方体检;
- 对疑似造假案例,联合医疗机构复核证据。
劳动者应提高法律意识
- 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职业病鉴定(如地方疾控中心);
- 警惕“包过”中介,避免卷入诈骗陷阱。
总结与实用建议
伪造职业病是高风险行为,既违法又危害社会公平,建议:
- 劳动者:坚守诚信,通过合法途径维护权益;
- 企业:落实职业防护,减少真实职业病发生;
- 公众:发现线索可向卫健委或公安机关举报。
参考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职业病防治法》修订草案(2024)、中国工伤保险网。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应急管理部: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获批组建
上海交通大学鲍勇:从五方面解读《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9月7日中宣部新闻发布会:职业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维权有道,职业病网获全国职业病患者多封感谢信
前沿观察:加强职业性中暑劳动者工伤权益保障
职业健康标委会职业病诊断组审查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卫健委答复“推行尘肺病责任险立法”建议:将深入论证相关政策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