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职业病档案为何屡禁不止?行业乱象深度解析
近年来,多地曝光“伪造职业病档案”案件,部分企业或中介通过虚假诊断证明、篡改用工记录等手段,为员工“制造”职业病身份以骗取赔偿或社保待遇,这类行为不仅扰乱医疗秩序,更让真正患病的劳动者权益受损,从法律层面看,伪造档案已涉嫌诈骗罪与伪证罪,涉事双方均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伪造职业病档案的三大常见手段,警惕陷阱!
- 虚假诊断证明:勾结不良医疗机构出具不实报告。
- 篡改职业史:虚构高风险岗位工作经历。
- 冒充他人体检:代检或修改检测数据。
此类操作短期内或能牟利,但一旦被查实,涉事员工可能被追回赔偿金,甚至影响终生社保记录。
伪造职业病档案最新案例:监管升级,打击力度加大
2023年某省人社厅通报一起团伙伪造尘肺病档案案件,涉案金额超百万,主犯被判刑7年,同期,国家卫健委推出“职业病诊断信息全国联网”系统,通过大数据核对工作史与健康档案,从技术上封堵造假漏洞,劳动者需注意:正规诊断需经属地职业病防治院审核,流程透明可追溯。
如何避免卷入伪造职业病档案风波?实用建议
对劳动者:
- 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职业病鉴定,留存劳动合同、体检报告等原始凭证。
- 警惕“包过鉴定”中介,拒绝签字空白文件。
对企业:
- 依法提供真实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定期安排岗前、在岗及离岗体检。
- 发现员工异常索赔时,及时向人社部门反馈核查。
权威渠道:
可查询国家卫健委官网或拨打12320卫生热线举报可疑行为。
远离伪造职业病档案,合法维权才是正道
伪造档案看似“捷径”,实则后患无穷,劳动者应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益,企业则需落实职业健康主体责任,当前政策与技术双管齐下,造假空间已大幅压缩,切勿因小失大。
(参考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中国职业病防治网、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山东省职业健康质量控制工作组莅临济南检查工作
陕西卫健委:以健康企业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
东莞市正式启动“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
上海着力探索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帮扶模式
阜阳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职业病防治 “十四五”规划编制
洪泽区卫生监督所开展洪泽区非医疗机构放射防护专项检查
沧州市卫健委对320家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免费“体检”
安徽省召开2022年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