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职业病冻伤:冬季户外作业的隐形威胁
低温职业病冻伤是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的常见职业危害,多见于冷链物流、建筑、农业等户外工作者,冻伤不仅会导致皮肤组织损伤,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坏死或感染,随着冬季来临,低温作业风险上升,如何科学预防和及时处理冻伤成为关键问题。
低温职业病冻伤的类型与症状解析
冻伤根据程度可分为三类:
- 轻度冻伤(一度冻伤):皮肤发红、麻木,伴有刺痛感,回暖后可能出现脱皮。
- 中度冻伤(二度冻伤):皮肤出现水泡,颜色转为紫红,疼痛感加剧。
- 重度冻伤(三至四度冻伤):组织坏死,皮肤呈黑褐色,可能需手术治疗。
某地环卫工人因长时间清扫积雪导致集体冻伤的新闻引发关注,提示低温作业防护不可忽视。
低温职业病冻伤的成因与高危人群
冻伤的主因是寒冷环境下血液循环受阻,常见于:
- 长期户外工作者:如电力维修、快递员、渔民等。
- 防护不足的劳动者:未穿戴防风防水装备,或衣物潮湿加速体温流失。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因末梢循环差而冻伤。
专家指出,风速、湿度会加剧寒冷效应,-10℃以下环境暴露1小时即可引发冻伤。
低温职业病冻伤的急救与专业治疗
若发生冻伤,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转移至温暖环境,避免摩擦或直接烤火。
- 温水复温:用38-42℃温水浸泡患处,直至恢复知觉。
- 避免破溃感染:覆盖无菌敷料,重度冻伤需就医。
2023年《职业卫生指南》强调,企业应为低温作业者配备加热休息站,并定期培训急救知识。
预防低温职业病冻伤的实用建议
结合国内外职业健康标准,建议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 穿戴分层保暖装备:内层吸湿排汗,外层防风防水,搭配防寒手套、护耳罩。
- 定时活动促进循环:每半小时活动手指、脚趾,避免静止过久。
- 企业责任落实:提供热饮、缩短连续作业时间,监控作业环境温度。
低温职业病冻伤需早防早治
冻伤是可防可控的职业病,关键在于提高意识和科学应对,劳动者应掌握自救技能,企业需完善防护制度,更多权威信息可参考国家卫健委官网或WHO冬季作业指南,守护健康,从细节做起。
(注:本文内容综合中国疾控中心、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等权威机构建议。)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山东省职业健康质量控制工作组莅临济南检查工作
陕西卫健委:以健康企业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
东莞市正式启动“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
上海着力探索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帮扶模式
阜阳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职业病防治 “十四五”规划编制
洪泽区卫生监督所开展洪泽区非医疗机构放射防护专项检查
沧州市卫健委对320家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免费“体检”
安徽省召开2022年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