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23
21:15
护士职业病扎针:职业暴露的高危风险
护士因频繁接触注射针头、输液器等锐器,成为“扎针伤害”的高发群体,据统计,全球每年约200万医护人员遭遇针刺伤,其中护理人员占比超60%,职业暴露不仅可能引发感染(如乙肝、艾滋等),长期重复动作还会导致腕管综合征、肌腱炎等慢性损伤。
最新动态:2023年《中华护理杂志》指出,国内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扎针相关职业伤害报告率仍居高不下,需加强防护培训与工具升级。
护士职业病扎针的常见类型与危害
- 锐器刺伤:针头误扎可能导致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处理污物时风险更高。
- 肌肉骨骼损伤:长期弯腰、握持针筒易引发肩颈劳损或腕部疾病。
- 心理压力:扎伤后的恐慌和随访治疗可能诱发焦虑。
专业建议:
- 立即按“一挤二冲三消毒”处理伤口,并上报感染科评估。
- 使用安全型留置针、防刺伤锐器盒等工具降低风险。
护士职业病扎针如何科学预防?
规范操作流程
- 遵循“单手回套针帽”技术,避免双手操作。
- 锐器废弃时直接投入专用容器,禁止徒手分离针头。
工具升级
- 推广使用自动回缩式针头、无针连接器等安全器械。
- 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采血椅减少腰部负担。
机构管理支持
- 定期开展职业防护培训,模拟应急演练。
- 建立针刺伤上报及追踪制度,确保及时干预。
护士职业病扎针后:应急处理与权益保障
若发生扎伤:
- 第一时间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冲洗15分钟。
- 24小时内进行HIV/HBV等基线检测,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
- 保留医疗记录,申请工伤认定与心理疏导支持。
政策参考:国家卫健委《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明确要求用人单位承担预防及后续治疗费用。
护士职业病扎针防护的3个关键点
- 预防优先:从操作习惯、工具选择上阻断风险。
- 及时处理:扎伤后按标准流程降低感染概率。
- 制度护航:推动医院完善防护体系与权益保障。
实用资源: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职业防护指南
- 丁香园护士论坛“锐器伤互助经验帖”
(注:本文结合WHO最新防护指南及国内三甲医院护理部实践,信息截止2023年10月。)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山东省职业健康质量控制工作组莅临济南检查工作
陕西卫健委:以健康企业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
东莞市正式启动“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
上海着力探索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帮扶模式
阜阳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职业病防治 “十四五”规划编制
洪泽区卫生监督所开展洪泽区非医疗机构放射防护专项检查
沧州市卫健委对320家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免费“体检”
安徽省召开2022年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