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40岁后其骨质通常逐渐变得疏松,皮质变薄;如40岁后的氟作业工人骨骼X射线征象显示骨质变硬、密度增高,则可能患有慢性氟中毒。那你知道哪些物质可能引起慢性氟中毒?慢性氟中毒有哪些临床表现,职业病诊断标准是什么吗?
接触哪些物质可能引起慢性氟中毒?
工业生产中引起职业性慢性氟中毒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萤石(CaF2)、冰晶石(Na3AlF3)和磷灰石(3Ca3(PO4)2·CaF2)。所产生的含氟成分有元素氟、氟化氢、氟化钙、氟化钠、氟化钾、氟化铝、氟化镁、氟化锂等氟化物的气体、蒸气和粉尘。
慢性氟中毒的诊断原则
慢性氟中毒是由于长期接触过量无机氟化物所致,须具有在较高浓度氟环境下持续工作5年以上的职业接触史。以骨骼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血(尿)氟检查结果,参考作业现场职业卫生资料,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后,综合分析,方可诊断。
慢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慢性氟中毒以骨骼系统损伤为主,且以骨质硬化型为主,骨质疏松型少见。职业病诊断分级也是以骨骼系统损伤情况作为标志物。为便于理解职业病诊断分级标准,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下骨骼X射线改变的分级。骨骼X射线改变一般分为骨质改变、骨质结构改变、骨周改变三级,具体如下:
一、骨质改变(骨密度变化)
由于大量氟和钙沉积于骨而使骨骼增粗,皮质增厚和密度增高。因此X射线表现为骨密度增高,重者骨皮质与髓腔、髓质与松质不能分辨,成为无结构的白垩状。骨质改变常从躯干开始,尤以骨盆和腰椎显著;
二、骨质结构改变(骨小梁变化)
骨小梁增粗增浓,可相互融合呈无结构的砂粒状,也有骨小梁增粗相互交叉成粗网状,呈“纱布样”,重者为“麻袋样”,随着时间的增加上述改变更为明显,呈模糊不清的大理石样;
三、骨周改变(钙化/骨化)
骨周增生钙化,大多数出现在骨盆的髂嵴,闭孔膜,胫骨后缘和桡骨嵴等部位。形状为丘状突起、刺状、毛刷状,严重者为滴蜡状。
慢性氟中毒的诊断分级
根据现行的《GBZ 5-2016 职业性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职业病慢性氟中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级诊断要求如下:
一、轻度中毒
长期密切接触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且出现下列表现之一:
2.躯干骨(骨盆和腰椎)改变为主;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增浓,呈“纱布样”;
1.桡、尺骨或胫、腓骨骨周(骨膜、骨间膜)有明确的钙化或骨化。
二、中度中毒
躯干骨质密度明显增高;骨小梁明显增粗,呈“麻袋纹样”;并伴有确定的长骨骨周、骨膜的改变。
三、重度中毒
全身大部分骨骼受累;骨质密度显著增高,骨小梁模糊不清,呈“大理石样”;长骨皮质增厚,髓腔变狭;骨周改变更为明显,椎体间可有骨桥形成。
慢性氟中毒的职业病诊断,还需注意排除具有类似表现的其他疾病,如地方性氟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石骨症、骨转移瘤和肾性骨病等。
如想进一步讨论交流或有其他疑问或需要,劳动者病人可加QQ群784591071;专业从业人员可加QQ群663924660;如有意加职业病网微信群请加编辑微信17726603325,备注工作岗位即可。
责编:李晓燕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哪些疾病属于职业性化学中毒?
职业病|急性氯气中毒的应急处理措施
职业病大揭秘:进厂5年致下肢瘫痪,究竟怎么回事儿?
东莞工人需警惕有机溶剂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