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中毒易发于哪些行业和岗位?如何防范有机溶剂中毒危害?如何开展有机溶剂中毒人员的急救与治疗?
1、什么是有机溶剂中毒?经常存在于哪些行业?
何为有机溶剂?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另一种物质的液体,这种液体被用来悬浮或改变另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而在化学组成上不发生任何变化。如果这种液体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就称为有机溶剂,而水、液氨、液态金属、无机气体等则称为无机溶剂。
工作场所常易诱发中毒的有机溶剂包括苯及苯系物、1,2二氯乙烷、正己烷和三氯乙烯等,多发于电子、印刷、制鞋、玩具生产等行业,工人工作中需要接触洗板水、油漆、胶水、天那水等。
有机溶剂是一类能溶解不溶于水的物质的有机化合物,它具有种类多、用途广、涉及行业多,使用量大等特点。
2、有机溶剂中毒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有机溶剂中毒的一般症状为头痛、疲怠、食欲不振、头昏等。
高浓度会引起急性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丧失意识,而产生麻醉现象,初期引起兴奋、昏睡、头痛、目眩、疲怠感、食欲不振、意识消失等;
低浓度蒸气引起慢性中毒则影响血小板、红血球等造血系统,鼻孔、齿龈及皮下组织出血,造成人体贫血现象。
一般有机溶剂对人体健康影响有下列几种
(1)对神经系统破坏
因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冲动功能,产生麻醉,神经系统障碍或引起神经炎等。如二硫化碳引起的神经炎;甲醇中毒影响视神经等。
此类溶剂尚有酒精、苯、氯化乙醇、二氯乙烷、汽油、甲酸戊酯、醋酸戊酯、二甲苯、三氯乙烯、丁醇、松节油、煤油、丙酮、酚、三氯甲烷、异丙苯等。
(2)对肝脏机能损伤
因损伤肝脏机能,引起恶心、呕吐、发烧、黄疸及中毒性肝炎;一般氯化烃类均会引起肝脏中毒现象。
此类溶剂有四氯化碳、氯仿、三氯乙烯、四氯乙烷、苯及其衍生物等。
(3)对肾脏机能破坏
肾脏为毒物排泄器官,故最易中毒,且因血氧量减少,亦足以使肾脏受害,发生肾炎及肾病。
此类溶剂包括烃类之卤化物、苯及其衍生物、二元醇及其单醚类、四氯化碳、乙醇等。
(4)对造血系统破坏
因破坏骨髓造成贫血现象。
此类溶剂包括苯及其衍生物如甲苯、氯化苯、二元醇等。
(5)对粘膜及皮肤刺激
因刺激粘膜,使鼻粘膜出血,喉头发炎,嗅觉丧失或因皮肤敏感产生红肿、发痒、红斑及坏疽病等。
此类溶剂包括氯仿、三氯甲烷、醚、苯、醋酸甲酯、煤油、丙酮、甲醇、石油、氯酚、二氯乙烯、四氯化碳等。
3、当发生急性有机溶剂中毒时如果开展急救处置?
用人单位应配备应急设备和急救用品。一旦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立即停止作业,保持通风良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组织救援。将事故情况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避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发现作业人员中毒后,应将其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松开其衣领,使其保持呼吸畅通,并注意保暖。有条件的应尽早给予吸氧。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将中毒人员迅速转送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
4、用人单位如何做好重点季节有机溶剂中毒的防范工作
(1)企业要严格控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按照“无毒取代低毒、低毒取代高毒”的原则,改用无毒或毒性较低的原料,不得使用无标签、无使用说明、无生产厂家标识的“三无”原料。
(2)作业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可安装抽风机、排风扇、排气罩,安装报警装置;有毒有害工种要与其他工种隔离;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确保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加强对有机溶剂储存和使用的管理。对有机溶剂按照毒性和挥发性等进行分类和分区保存,在使用时应严格按规程操作。
(4)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加强职业健康安全教育与培训,让员工了解所使用化学品的成分及危害特性,提高防护能力。
(5)落实职业健康检查,及早发现职业禁忌症或职业性损害,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
(6)为员工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指导正确使用,做好防毒面具滤盒的定期更换。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山东省职业健康质量控制工作组莅临济南检查工作
陕西卫健委:以健康企业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
东莞市正式启动“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
上海着力探索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帮扶模式
阜阳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职业病防治 “十四五”规划编制
洪泽区卫生监督所开展洪泽区非医疗机构放射防护专项检查
沧州市卫健委对320家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免费“体检”
安徽省召开2022年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