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新发职业病病例数骤降,防治“工作相关疾病”也该更多考量
2022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全国第20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主题是“一切为了劳动者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信息显示,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数从2012年的27420例下降至2021年的15407例,降幅达43.8%。(中新社)
以《职业病防治法》核心,有关“职业病”认定、归责和赔偿的规则架构得以确立。从近些年的实践看,个体通过行政仲裁、民事诉讼等方式维权的成本越来越低、胜算越来越高。而这,又反过来持续倒逼雇佣单位优化工作环境、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应该说,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职业病防治近年来进步显著,背后显然有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这首先就得益于“认知论”层面的完善:在积累了大量的正负经验之后,职能部门对于“职业病”的诱因、病理以及高危场景,已然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一些前端的干预手段,和常态化的监测手段,通过“强制规定”的形式,事前内嵌到关联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病的效果。比如说,推广“生产性粉尘”职业卫生标准,从源头减少了“尘肺病”的发生。
提高治理效能,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确立“信息优势”。心中有数,方可有的放矢。近些年来,职能部门能动性履职,对于常见“职业病”以及“敏感企业”,大力推行清单化精准跟进,这大大提高了劳动保障监察的在场感和到达率。此类具体而微的“基础制度建设”,最立竿见影的成效,就是规模化工厂大面积的职业病爆发大大减少。新发职业病病例近十年来几乎减半,“监管资源与用工体量的加速适配”,功不可没。
当然也应该看到,尽管职业病病例的相对增量锐减,但其绝对数量仍不是个小数。而这,也暴露了现有“职业病防护”体制的某些软肋和盲区——对一些偏远的、分散的、作坊式的小厂小矿,依旧鞭长莫及、力有不逮。显而易见,若要进一步压降职业病发病率,劳动监察执法,唯有进一步下沉,真正做到“风险暴露”和“监管强度”再平衡。也唯有如此,才能压实责任,夯实职业病防治的底层生态。
职业病防治任重道远,除了那些法定的、狭义的“职业病”,如今打工人对于一些“工作相关疾病”,诸如职业紧张、腰背酸痛等,也是怨声载道。从广义上来说,后者又何尝不是一种职业病呢?下一阶段,不妨就此积极作为,充分回应社会关切。更高水平的职业病防治,必然是对劳动者权益更充分的保护。
来源:川观新闻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山东省职业健康质量控制工作组莅临济南检查工作
陕西卫健委:以健康企业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
东莞市正式启动“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
上海着力探索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帮扶模式
阜阳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职业病防治 “十四五”规划编制
洪泽区卫生监督所开展洪泽区非医疗机构放射防护专项检查
沧州市卫健委对320家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免费“体检”
安徽省召开2022年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