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毒物的化学结构
物质的化学结构不仅直接决定其理化性质,也决定其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的能力;而物质的理化性质、化学活性又与其生物学活性和生物学作用密切相关,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毒性。目前已了解一些毒物的化学结构与其毒性有关。例如,脂肪族直链饱和烃类化合物的麻醉作用,在3〜8个碳原子范围内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强;氯代饱和烷烃的肝脏毒性随氯原子取代的数量而增大等。据此,可大致推测某些新化学物的毒性和毒作用特点。
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入途径和体内过程有重要影响。分散度高的毒物,易经呼吸道进入,化学活性也大,例如锰的烟尘毒性大于锰的粉尘。挥发性高的毒物,在空气中蒸气浓度高,吸人中毒的危险性大;一些毒物绝对毒性虽大,但其挥发性很小,其在现场吸入中毒的危险性并不高。
毒物的溶解度也和其毒作用特点有关,氧化铅较硫化铅易溶解于血清,故其毒性大于后者;苯的脂溶性强,进入体内主要分布于含类脂质较多的骨髓及脑组织,因此,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毒性较大。刺激性气体因其水溶性差异,对呼吸道的作用部位和速度也不尽相同。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不论毒物的毒性大小如何,都必须在体内达到一定量才会引起中毒。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时间长,若防护措施不力,则吸收进入体内的量大,容易发生中毒。因此,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缩短接触时间,减少毒物进入体内的量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
3.联合作用
毒物与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可同时或先后共同作用于人体,其毒效应可表现为独立、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进行卫生学评价时应注意毒物和其他有害因素的相加和协同作用,以及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已知环境温、湿度可影响毒物的毒作用,在高温环境下毒物的毒作用一般较常温大。有人研究了58种化学物在低温、室温和高温时对大鼠的毒性,发现在36℃高温,毒性最强。高温环境下毒物的挥发性增加,机体呼吸、循环加快,出汗增多等,均可促进毒物的吸收;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毒物吸收多,机体耗氧量也增多,对毒物更为敏感。
4.个体易感性
人体对毒物毒作用的敏感性有较大个体差异,即使在同一接触条件下,不同个体所出现的反应可相差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个体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状况、营养、内分泌功能、免疫状态及个体遗传特征等。研究表明产生个体易感性差异的决定因素是遗传特征,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者,对溶血性毒物较为敏感,易发生溶血性贫血;不同ALAD基因型者对铅毒作用的敏感性亦有明显差异,携带ALAD2基因型较ALAD1者更容易发生铅中毒
职业病网有更多职业健康知识,想知道职业中毒的急救方法吗?想了解预防尘肺病的办法吗?请关注职业病网。
友情提醒
1、职业病培训:职业病学校;
2、在线咨询或者电话咨询。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健康小知识:劳动防护用品一般分为几类?
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咨询】听力高频损失,是职业病吗?
职业病诊断:什么是职业史?用人单位不提供职业史怎么办?
职业健康防护|噪声达到多少分贝需要戴耳塞或耳罩?
科普|同一岗位,为什么有的人得了职业病,有的工作时间更长反而没有?
职业健康检查的常见问题及结果处理
职业健康检查的几个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