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节,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就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要到了。
正所谓“一九二九,缩脚缩手”,起床靠勇气,上班靠毅力,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只想冬眠。但是人想冬眠是不可能冬眠的,窝在家里挣钱又不是所有人都会的,只能勉强起床上班,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这样子……
我们常喊,要冻死了,要冻残了,冻死冻残要算工伤!冻残了算职业病要赔偿!那么冻伤算不算职业病之一呢?
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冻伤确实是法定职业病之一,冻伤的劳动者受法律保护,可以享受职业病待遇。
为保障从业人员的劳动权利,国家卫计委等四部门将冻伤纳入国家法定职业病的范畴。为减少低温冻伤对劳动者身心的侵害,国家有关规定明确了工业企业应采取的防寒措施,要求凡近十年每年最冷月平均气温≤8℃的月数≥3个月的地区应设集中采暖设施,<2个月的地区应设局部采暖设施。当工作地点不固定,需要持续低温作业时,应在工作场所附近设置取暖室。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能按照要求进行管理与配置,但仍有一些企业落实要求不足,保障不足,致使劳动者出现冻伤的情况。虽然冻伤已列入法定职业病,但仍未引起部分企业主和广大从业人员的重视,很少有劳动者主动要求就医,进行职业病诊断。
冻伤的表现有
1.局部冻伤
(1)反应前期系指冻伤后至复温融化前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由于局部处于冻结状态,其损伤范围和程度往往难以判定。
(2)反应期包括复温融化和复温融化后的阶段。
(3)反应后期系指一、二度冻伤愈合后,和三、四度冻伤坏死组织。
2.手冻伤
(1)一度冻伤最轻,即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后除有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
(2)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伴有水疱,疱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
(3)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
(4)四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瘢痕形成。
3.脚冻伤
(1)冻伤皮肤局部发冷,感觉减退或敏感。
(2)对冷敏感,寒冷季节皮肤出现苍白或青紫。
(3)痛觉敏感,肢体不能持重等。
这些表现系由于交感神经或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紊乱所引起。
4.冻僵
伤员皮肤苍白,冰凉,有时面部和周围组织有水肿,神志模糊或昏迷,肌肉强直,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降低中测不到,可出现心房和心室纤颤,严重时心跳停止。呼吸慢而浅,严重者偶尔可见一、二次微弱呼吸。
急救和治疗原则:
1.迅速脱离寒冷环境,防止继续受冻;
2.抓紧时间尽早快速复温;
3.局部涂敷冻伤膏;
4.改善局部微循环;
5.抗休克,抗感染和保暖;
6.应用内服活血化淤等类药物;
7.二、三度冻伤未能分清者按三度冻伤治疗;
8.冻伤的手术处理,应尽量减少伤残,最大限度的保留尚有存活能力的肢体功能。
我们平时如何预防冻伤呢?
1.企业必须按国家要求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采暖设施,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并进行相应的警示警告。
2.行业分布需要重点关注。冷藏加工行业、建筑行业、港口码头运输行业、环卫行业等,这些行业在冬季都属于低温作业的高危行业,应当高度重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严格执行防寒服、防寒鞋、防寒手套、防寒帽等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并监督作业人员使用。
3.居家人员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也应该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末梢循环差和常暴露的手足、耳、鼻、面颊等部位的保暖,以免发生冻伤。
职业病网有更多热点资讯,想知道工作越努力的人越容易发胖吗?想了解渔民该怎样做好职业病防护吗?请关注职业病网。
友情提醒
以上就是关于《冬至时节到 劳动者谨防冻伤》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还有其它疑问或者需要,可以:
1、职业病维权:职业病维权专题;
2、在线咨询或者电话咨询。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健康小知识:劳动防护用品一般分为几类?
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咨询】听力高频损失,是职业病吗?
职业病诊断:什么是职业史?用人单位不提供职业史怎么办?
职业健康防护|噪声达到多少分贝需要戴耳塞或耳罩?
科普|同一岗位,为什么有的人得了职业病,有的工作时间更长反而没有?
职业健康检查的常见问题及结果处理
职业健康检查的几个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