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法定的132种职业病中,有一种叫“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cyanogen and para-nitrile compound poisoning)”。本文要讲的氰化物中毒就是一种职业病,在了解相关防护措施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氰化物的相关知识。
我们通常所说的氰化物(cyanide)是指含氰根(CN-)的无机物,包括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亚硝基铁氰化物、氯化氰、溴化氰、硫氰酸及其盐类等。最常见的氰化物是氰化钠、氰化钾、氰化氢,前两者为晶体,后面为气体,均有剧毒。氰化物在工业中常见,日常生活中也不乏其身影,甚至成为某些案件中的“凶器”。
氰化物被人体吸收的途径多,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后,氰化物中的氰根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阻断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进而导致细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急性中毒时,接受致死剂量后若不采取抢救措施可能导致大部分接触者在15分钟至1小时内死亡,高致死剂量甚至可缩短至数分钟。根据中毒剂量、中毒方式及个体差异不同,部分急性中毒案例及时脱离环境并采取急救措施后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
但生活中,更多的是由于职业接触导致的慢性中毒者。慢性中毒多见于吸入性中毒,在非致死剂量范围内,氰化物进入人体后90%可经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但该解毒能力与人体硫氰生成酶含量有关,故个体差异很大。
为了有效防范氰化物中毒,针对主要的中毒方式,应对接触氰化物的职业进行相应的健康防护措施。
一、人体防护
(1)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应该佩戴隔离式呼吸器。
(2)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3)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4)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5)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彻底清洗。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二、作业防范措施
(1)生产过程应尽量采用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连续化的设备进行,并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尤其是车间内空气流通差或不流通的死角。
(2)生产过程必须有全套切实可行的安全操作规程,有专人负责检查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安全设备与防护设备的使用情况。
(3)进入有中、高等浓度氰化物的场所工作时必须佩戴有效的防护用具,同时必须有专人负责进行监护,必要时提前半小时服用抗氰预防片,可维持5小时。
(4)含氰化物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排水必须与酸性废水分开,以免引起氰化氢气体逸出使人中毒。
(5)各生产车间都须设有急性中毒急救箱,备有抗氰预防片,抗氰急救针或亚硝酸异戊酯等。操作工人应尽量做到人人会现场抢救,每天定人负责值班。
(6)生产车间内禁止吸烟、饮水、进食。饭前洗手,工作完毕后,应洗澡换衣。
(7)定期进行预防性的体格检查。凡患有肾脏、呼吸道、皮肤、甲状腺等慢性疾病以及精神抑郁和嗅觉不灵者均不宜从事氰化物工作。
(8)对于不能保证上述预防措施有效而临时又必须进入并进行一段时间工作的地点、场所,如果危险性很大要预先服用抗氰预防片。
(9)停车检修时对于那些可能积聚氰化氢气体的容器等,应先通风并测定氰化氢的含量,当氰化氢的含量低于0.3mg/m3时方可进。
请从事接触氰化物作业的用人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务必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了解相关急救知识和职业病防护知识,做好职业体检,以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相关权益。
供稿:王 桢
责编:李晓燕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健康小知识:劳动防护用品一般分为几类?
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咨询】听力高频损失,是职业病吗?
职业病诊断:什么是职业史?用人单位不提供职业史怎么办?
职业健康防护|噪声达到多少分贝需要戴耳塞或耳罩?
科普|同一岗位,为什么有的人得了职业病,有的工作时间更长反而没有?
职业健康检查的常见问题及结果处理
职业健康检查的几个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