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人们通过耳朵感受声音,若声音太大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或是威胁健康,这种声音就属于噪声了。
声音可以被分解为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正弦波的叠加,声音的强度用分贝(dB)来表示,频率是每秒振动的次数,用赫兹(Hz)表示。
分贝等级是对数的并且是声压的表示,是实际测量得到的。由于分贝是对数的,所以每增大3分贝,声音强度实际增大了一倍,比如88分贝的声压就是85分贝的两倍。
声音频率的度量单位是赫兹,人类听得见的频率在20至20000赫兹之间,讲话的频率在200至3000之间,我们的耳朵更敏感于1000至5000赫兹的高频噪音。
声音是怎么被我们识别的呢?外界声音经过耳廓进入耳朵的外部,声波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导致鼓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听小骨被传递导内耳。内耳中有专司听觉的器官——耳蜗,耳蜗里有数以千计的毛细胞,它们的顶部长有很细小的绒毛。耳蜗管道内充满了液体。当受到振动时,液体开始流动,这些细胞的绒毛受到冲击,经过一系列生物电变化,毛细胞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经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再把送达的信息加以加工、整合就产生了听觉。从而我们“听见”声音。下图为人体耳朵结构图:
正常的声音使耳蜗内的绒毛振动弯曲,如同微风会使小树苗弯曲一样,在长时间暴露在噪声下,绒毛会疲劳而变的不敏感,这会导致我们听力有短暂的变化。
但是若在重复地处于超过90dB的环境中,绒毛就会弱化,而无法回到正常的反应程度,就像一棵树苗会因风一直吹而弯曲就会变得永远的弯曲,若是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音可导致耳蜗里的毛细胞永久受损,很快就会造成听力永久性伤害。
长期暴露于噪音的影响类似于在小块绿草上行走,耳蜗内绒毛有一定的弹性,当损害发生它将不能再恢复。
我想现在,大家对听力受损的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接下来我们会在下面的文章说说听力损伤要如何防护,敬请关注哦~~
友情提醒:
以上就是关于《听力损伤的原理是什么?》的内容,如果你还有其它疑问或者需要,可以立即咨询我们。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健康小知识:劳动防护用品一般分为几类?
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咨询】听力高频损失,是职业病吗?
职业病诊断:什么是职业史?用人单位不提供职业史怎么办?
职业健康防护|噪声达到多少分贝需要戴耳塞或耳罩?
科普|同一岗位,为什么有的人得了职业病,有的工作时间更长反而没有?
职业健康检查的常见问题及结果处理
职业健康检查的几个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