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06/15
09:52
尘肺(pneumoconiosis)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它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我国在公元10世纪即北宋时代就有粉尘致病的记载。矽肺是尘肺中最多见的一种,是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粉尘引起的,是尘肺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矽肺发病一般比较缓慢,接触较低浓度矽尘多在15~20年后发病。但发病后即使脱离粉尘作业,病变仍可继续发展。少数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后即可发病,被称为“速发型矽肺”。也有个别接触较高浓度矽尘的工人在脱离粉尘作业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但若干年后被诊断 为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矿山开采是由来已久的尘肺高发行业,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尘肺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二氧化硅在建筑业中的使用很普遍,它存在于所有的建筑结构中。事实 上,二氧化硅无处不在,它是砂石的基本组成成分一混凝土、砖、瓷砖、水泥板、沥青,甚至表层土壤都含有二氧化硅。除矽尘外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还可产生水 泥尘、电焊尘、石棉尘以及其他粉尘,这使得几乎所有的建筑工地都有尘肺的潜在风险。
建筑行业中粉尘的来源
矽尘:挖土机、推土机、刮吐机、铺路机、压路机、打桩机、凿岩机、碎石设备作业;挖方工程、土方工程、地下工程、竖井和隧道掘进作业;爆破作业;喷漆除锈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水泥尘:水泥运输、储存和使用。
电焊尘:电焊作业。
石棉尘:保温工程、防腐工程、绝缘工程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其他粉尘:木材加工产生木尘;钢筋、铝合金切割产生金属尘;炸药运输、储存和使用产生三硝基甲苯粉尘;装饰作业使用腻子粉产生混合粉尘;使用石棉替代品产生人造玻璃纤维、岩棉粉尘。
粉尘危害的预防控制
技术革新。采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工具,淘汰粉尘危害严重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工具。
采用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建筑材料。如不使用石棉和含石棉的建筑材料。
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或密闭隔离操作室。如挖土机、推土机、刮吐机、铺路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的驾驶室或操作室密闭隔离,并在进风口设置滤尘装置。
采取湿式作业。如凿岩作业采用湿式凿岩机;爆破采用水封爆破;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钻孔采用湿式钻孔;隧道爆破作业后立即喷雾洒水;场地平整时配备洒水车,定时喷水作业;拆除作业时采用湿法作业拆除、装卸和运输含有石棉的建筑材料。
设置局部防尘设施和净化排放装置。如焊枪配置带有排风罩的小型烟尘净化器;凿岩机、钻孔机等设置捕尘器。
劳动者作业时应在上风向操作。
建筑物拆除和返修作业时,在接触石棉的施工区设置警示标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根据粉尘的种类和浓度配戴合适的呼吸防护用品,并定期更换。如可能接触含石棉物质的作业应配备正压呼吸器和防护板;在罐内焊接作业时应佩戴送风头盔或送风口罩;安装玻璃棉、消音及保温材料时应佩戴防尘口罩。
粉尘接触人员特别是石棉粉尘接触人员应做好戒烟和控烟教育。
接尘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
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必须进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脱离粉尘作业时还应做脱尘作业检查。
就业前体检在从事接尘作业前(包括新就业和转岗)必须参加就业前检查,项目包括职业史、疾病史、自觉症状、一般临床检查、x光胸片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不满18周岁,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尘作业。
定期检查目的是及时发现可疑尘肺患者并观察病情变化。检查项目包括职业史、自觉症状和拍摄前后位胸片。、检查间隔时间可根据粉尘性质和接触严重程度确定, 重度接触者1-2年检查1次,轻度接触者2-3年检查1次。发现患有不宜再从事接尘作业的疾患者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
脱尘作业检查
粉尘作业工人在脱离接尘作业前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记载职业史,拍摄胸片。这样既可以了解脱尘时的健康状况,也可以为以后随访观察存留档案资料。相关资料
尘肺的临床表现
肺的代偿功能很强,尘肺患者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x线胸片上已呈现较显著的尘肺影像改变。随着病情的进展,或有合并症时,可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咯痰等症状。
早期尘肺病人咳嗽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晚期病人多合并肺部感染,均可使咳嗽明显加重。咳嗽与季节、气候等有关。
除呼吸系统症状外,可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常见的有消化功能减退。
尘肺的诊断
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270 - 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以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结合瑚扬职业卫生学、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健康监护资料,参考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方可作出尘肺病的诊断和x射线胸片表现分期。
矽肺发病一般比较缓慢,接触较低浓度矽尘多在15~20年后发病。但发病后即使脱离粉尘作业,病变仍可继续发展。少数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后即可发病,被称为“速发型矽肺”。也有个别接触较高浓度矽尘的工人在脱离粉尘作业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但若干年后被诊断 为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矿山开采是由来已久的尘肺高发行业,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尘肺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二氧化硅在建筑业中的使用很普遍,它存在于所有的建筑结构中。事实 上,二氧化硅无处不在,它是砂石的基本组成成分一混凝土、砖、瓷砖、水泥板、沥青,甚至表层土壤都含有二氧化硅。除矽尘外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还可产生水 泥尘、电焊尘、石棉尘以及其他粉尘,这使得几乎所有的建筑工地都有尘肺的潜在风险。
建筑行业中粉尘的来源
矽尘:挖土机、推土机、刮吐机、铺路机、压路机、打桩机、凿岩机、碎石设备作业;挖方工程、土方工程、地下工程、竖井和隧道掘进作业;爆破作业;喷漆除锈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水泥尘:水泥运输、储存和使用。
电焊尘:电焊作业。
石棉尘:保温工程、防腐工程、绝缘工程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其他粉尘:木材加工产生木尘;钢筋、铝合金切割产生金属尘;炸药运输、储存和使用产生三硝基甲苯粉尘;装饰作业使用腻子粉产生混合粉尘;使用石棉替代品产生人造玻璃纤维、岩棉粉尘。
粉尘危害的预防控制
技术革新。采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工具,淘汰粉尘危害严重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工具。
采用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建筑材料。如不使用石棉和含石棉的建筑材料。
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或密闭隔离操作室。如挖土机、推土机、刮吐机、铺路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的驾驶室或操作室密闭隔离,并在进风口设置滤尘装置。
采取湿式作业。如凿岩作业采用湿式凿岩机;爆破采用水封爆破;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钻孔采用湿式钻孔;隧道爆破作业后立即喷雾洒水;场地平整时配备洒水车,定时喷水作业;拆除作业时采用湿法作业拆除、装卸和运输含有石棉的建筑材料。
设置局部防尘设施和净化排放装置。如焊枪配置带有排风罩的小型烟尘净化器;凿岩机、钻孔机等设置捕尘器。
劳动者作业时应在上风向操作。
建筑物拆除和返修作业时,在接触石棉的施工区设置警示标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根据粉尘的种类和浓度配戴合适的呼吸防护用品,并定期更换。如可能接触含石棉物质的作业应配备正压呼吸器和防护板;在罐内焊接作业时应佩戴送风头盔或送风口罩;安装玻璃棉、消音及保温材料时应佩戴防尘口罩。
粉尘接触人员特别是石棉粉尘接触人员应做好戒烟和控烟教育。
接尘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
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必须进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脱离粉尘作业时还应做脱尘作业检查。
就业前体检在从事接尘作业前(包括新就业和转岗)必须参加就业前检查,项目包括职业史、疾病史、自觉症状、一般临床检查、x光胸片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不满18周岁,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尘作业。
定期检查目的是及时发现可疑尘肺患者并观察病情变化。检查项目包括职业史、自觉症状和拍摄前后位胸片。、检查间隔时间可根据粉尘性质和接触严重程度确定, 重度接触者1-2年检查1次,轻度接触者2-3年检查1次。发现患有不宜再从事接尘作业的疾患者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
脱尘作业检查
粉尘作业工人在脱离接尘作业前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记载职业史,拍摄胸片。这样既可以了解脱尘时的健康状况,也可以为以后随访观察存留档案资料。相关资料
尘肺的临床表现
肺的代偿功能很强,尘肺患者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x线胸片上已呈现较显著的尘肺影像改变。随着病情的进展,或有合并症时,可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咯痰等症状。
早期尘肺病人咳嗽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晚期病人多合并肺部感染,均可使咳嗽明显加重。咳嗽与季节、气候等有关。
除呼吸系统症状外,可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常见的有消化功能减退。
尘肺的诊断
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270 - 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以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结合瑚扬职业卫生学、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健康监护资料,参考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方可作出尘肺病的诊断和x射线胸片表现分期。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病危害告知形式,您了解多少?
机械加工的职业危害有哪些?
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露天采石场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加油站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
电子行业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高空作业的职业危害
职业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