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所有劳动者不得不正视的话题。本文选取了广东江门市常见职业病的3个典型案例,并由江门市职业病防治所的专家进行分析解读,教大家如何有效防治职业病。
1.市某洁具公司5年内有35人被确诊为职业性尘肺病
【案例】
某洁具公司成立已有十余年,其主要生产经营卫生洁具及配件、建筑陶瓷、蒸汽房、按摩浴缸、水咙喉、浴室柜等,从业人员数百人。公司发展至今,初具规模,然而,早年,该公司对工作场所粉尘浓度从不进行检测,对员工也不进行职业体检。该公司粉尘作业工人接触陶瓷粉尘、车间粉尘浓度高,局部通风不佳,再加上没有设立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部分工人因长期吸入粉尘而患了职业性尘肺病。2012年—2017年五年间,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和江门市职业病防治所确诊该公司有35例职业性尘肺病。
【专家解读】
“以上案例让人痛心,这35位患上职业性尘肺病的劳动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将受到明显影响,而对于企业而言,将面临巨额赔偿和经济损失的问题。”江门市职业病防治所监护检查科覃静副主任医师说。
职业性尘肺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覃静表示,近年来,我市职业性尘肺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主要集中在石场、陶瓷、建筑、电焊等行业。当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浓度超过10%时,劳动者易患上职业性尘肺病。
职业性尘肺病发病具有群发性的特点,由于劳动者处于同一作业环境,若粉尘浓度超标,则可能存在患尘肺病的风险。尘肺病起病缓慢,隐匿性强,一般接触一年或几年后才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难以发现。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全身乏力,并伴有气喘、咳血等症状,继而呼吸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尘肺病仍不可治愈,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预防尘肺病显得十分重要。用人单位应安排劳动者进行岗前体检,若检查出有职业禁忌证的话,应避免从事高危行业。在岗时,劳动者要做到作业时坚持佩戴防尘口罩和使用其他劳动保护用品。此外,用人单位要做到及时为劳动者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同时开展上岗前和定期的尘肺病防治知识培训。
2.在噪声环境中工作18年,听力下降了
【案例】
48岁的周先生是我市一家家具制造公司的生产工,每周工作5—6天,工作时都要在噪声强度高的环境中待七八个小时,如此一待就是18年。在这期间,他曾出现头晕、耳鸣症状,当时并未在意,可渐渐地,他感觉听力下降了。2017年,他在噪声作业体检时发现听力已明显下降,由于不能排除工作场所中的噪声长期对其听力的影响,最终经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
【专家解读】
覃静表示,近年来,随着诊断标准的改变,全市疑似职业性噪声聋人数增多。2017年,江门市职业病防治所确定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的有29例。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中噪声强度在80分贝以上,必须进行噪声作业有关职业体检,评价受检者有无噪声作业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查项目方面,不仅要检查听力,还要做全身其它项目的检查。
噪声对人体听力、心血管系统都会有影响。血压高的人员要特别注意血压的波动,然而,不少工厂对噪声作业人员上岗前、在岗、转岗时未作噪声作业的有关体检,或检查出禁忌证后未及时调岗,结果引起严重后果。
覃静告诉记者,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劳动者虽然不是噪声作业岗位,但因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而患职业性噪声聋。对这类劳动者,用人单位也应每年安排其进行噪声作业有关体检。
职业性噪声聋,是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耳鸣、耳聋、头痛、头晕,有的还伴有失眠、脑胀感等。有的职业性噪声聋劳动者由于症状不明显,不影响日常交流,因而不注重保护听力。
“很多受检者检测出职业性噪声聋的禁忌症后,反而埋怨我们,认为他们的听力没多大问题,不想调离原本薪酬较高的岗位。这是由于很多劳动者缺乏职业性噪声聋的知识,因而忽视了听力损失问题。”覃静表示,而在某些噪声作业职业禁忌证中,非职业性因素引起听力损失的病例并不少,如中度传导性耳聋等患者经过治疗可改善听力功能,之后可从事噪声作业。
3.皮革厂工作7年从未进行职业性体检,结果患了慢性中毒性肝病
【案例】
37岁的张明(化名)是鹤山市一家皮革工厂的员工,于2007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湿法车间从事涂头作业,长期接触二甲基甲酰胺溶剂(有毒有害化学物质)。2013年,张明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被发现患了肝硬化。2015年5月确诊为职业病(职业性二甲基甲酰胺慢性中毒)之后,又因“肝硬化、脾切除术”共住院8次,最后因上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多次住院治疗费用高,最终也未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对用人单位、患者及家庭都造成了重大损失。
【专家解读】
“该患者入厂时未进行上岗前体检,也无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等到身体不适时才去看病,但那时病情已严重,治疗难度也大。”覃静表示,此例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患者,肝脏中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仍在正常范围内,起病隐匿,容易忽视其中毒症状、体征的发生,为慢性中毒性肝病。通常来说,二甲基甲酰胺急性中毒多见,像这个慢性中毒性肝病病例较少见。
这个病例提醒市民,应重视职业卫生管理及一级和二级预防工作,每年进行工作环境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长期接触二甲基甲酰胺溶剂有毒化学物质的劳动者,应将肝功能13项、肝脾B超作为必检项目。只有通过特异指标的检查,才能及早发现肝毒性化合物引起的中毒,及时识别肝毒性化学物质种类。对于工厂而言,应改进使用二甲基甲酰胺的工艺流程,减少人体接触机会和吸收量,避免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
值得提醒的是,用人单位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体检,且应重视体检结果。若体检结果异常,要及时就诊。覃静告诉记者,她曾接诊过一个案例:从事苯作业的小欧每年都体检,但并非到专业的职业病防治机构体检。当时体检结果异常,可并没有引起厂方和患者的重视,最终确诊为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小欧在2012年、2013年、2015年3年的健康体检中均发现白细胞低,但他仍继续从事原工作岗位,直到2016年6月在江门市职业病防治所进行职业性体检时,才被确诊为疑似职业性慢性苯中毒。2017年被确诊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治疗难度加大。由此可见,防治职业病,预防是关键。(记者李银换通讯员叶莲青)
原标题:切莫患上职业病,才后悔不重视体检
责编:李晓燕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重罚 20W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并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职业健康职责落实不到位?九江两企业被罚50000元!
首次查处!“无证”做评价,这案件很典型
重罚近90万!只因无资质提供职业卫生检测服务
一个多月的工作,导致光明女子手指溃烂?某科技有限公司被罚7.5万!
青岛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未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被处罚!
提醒!诱导员工签自愿放弃诊断保证书,企业面临高额罚款!
一案双罚,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虚假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