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工业企业的职业伤害死亡事故以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车辆伤害、电击伤害、操作事故所致伤害等类型比较常见,这也是本文即将介绍的内容。
一、物体打击
常见物体打击可见于:
①高空作业时,工具零件、砖瓦、木块等从高处掉落伤人;
②起重吊装、拆装时,物件掉落伤人;
③设备带“病”运行,部件飞出伤人;
④设备转运时,违章操作,如用铁棒捅卡物料,铁棒弹出伤人;
⑤压力容器爆炸飞出物伤人;
⑥爆破作业时,乱石伤人等。
二、机械伤害
系指强大机械动能所致人体伤害,常因被搅、碾、挤、压或被弹出物体重击,致受害者重伤甚至死亡。常见伤人机械设备有皮带机、球磨机、行车、卷扬机、气锤、车床、混砂机、压模机、破碎机、搅拌机、轮碾机等。
造成机械伤害的主要原因有:
①检修、检查机械时忽视安全操作规程,如进入设备(如球磨机)检修作业,未切断电源、未挂“不准开闸”警示牌、未设专人监护等;
②缺乏安全装置,如有的机械传送带、齿轮机、接近地面的联轴节、皮带轮、飞轮等易伤害人体的操作岗位未加防护装置;
③电源开关布局不合理,遇紧急情况不便立即关闭机械;
④违反设备操作规程等。
三、高处坠落
指从离地面2m以上作业点坠落所致伤害,主要类型和事故原因有:
①蹬踏物突然断裂或滑脱;
②高处作业移动位置时踏空、失衡;
③站位不当,被移动物体碰撞而坠落;
④安全设施不健全,如缺乏护栏;
⑤作业人员缺乏高处作业安全知识等。
四、车辆伤害
指生产用机动车辆,包括不同类型的汽车、电瓶车、拖拉机、有轨车,施工设备(如挖掘机、推土车、电铲等)所致伤害。
上述生产车辆造成伤害的常见原因有:
①行驶中引起的碾压、撞车或倾覆等造成的人身伤害;
②行驶中上下车、扒车、非作业者搭车等所致人身伤害;
③装卸、就位、炉叉等过程引发人身伤害;
④运行中碰撞建筑物、构筑物、堆积物引起建筑物倒塌、物体散落等所致人身伤害。
五、电击伤害
指人体接触到具有不同电位的两点时,由于电位差的作用,在人体内形成电流所致损伤。严重电击伤致死主要原因为心室颤动或窒息,局部伤害包括电弧烧伤等。
常见触电事故原因有:
①电气线路、设备检修安装不符合安全要求或检修制度不严密;
②非电工擅自处理电气故障;
③移动长、高金属物体触及高压线;
④高位作业(如行车、高塔、架梯等),误碰带电物体;
⑤操作漏电工具、设备;
⑥违反带电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如未穿绝缘鞋等)。
六、操作事故所致伤害
1.压力容器操作
压力容器泛指工业生产中用于完成化学反应、传热、分离和贮运等工艺过程,并承受一定压力的容器。我国有关条例把压力容器定义为“压力为一个表压以上的各种压力容器”,包括反应容器、各类气瓶、液化气体槽车等。爆炸是指极其迅速的物理性或化学性能量释放过程,前者为容器内高压气体迅速膨胀并以高速释放内在能量;后者则为化学反应高速释放的能量,其危害程度较物理性的更为严重。压力容器操作所致伤害,通常有下列几类。
⑴碎片伤害:高速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可将壳体向破裂的相反方向推出,有的则裂成碎片向四周散射,其伤害作用类似“炮弹”。
⑵冲击波伤害:容器破裂时的能量,除小部分消耗于将容器进一步撕裂和将碎片抛出外,大部分转变成冲击波,摧毁建筑物和设备,导致周围人员伤亡。
⑶有毒介质伤害:盛装有毒液化气体的容器爆裂时,液态毒物很快蒸发成气体,酿成大面积染毒区,危害极大。一般在常温下破裂的容器,大多数液化气体生成的蒸气体积约为液体的200〜300倍。例如,液氨为240倍,液氯为150倍,这类有毒气体可在大范围内危及人畜生命和导致生态破坏。例如,一吨液氯破裂时可酿成8.6X104m³的致死范围和5.5X106m³中毒范围。
⑷可燃介质的燃烧和二次爆炸危害:盛装可燃气体或液化气体的容器破裂时,逸出的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如遇到触发能量(明火、静电等),可在容器外发生燃烧、爆炸,酿成火灾事故。例如,液态烃气化后混合气体的二次爆炸和燃烧区域,可为原有球罐体积的数万倍。
压力容器破损所酿成的毒气泄漏事故,多发生于运输过程,故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运输、装卸和押运人员应熟悉安全操作规程;
②气瓶应配固定式瓶帽,以避免瓶阀受损;
③短距离移动气瓶,应手握瓶肩,转动瓶底,不可拖拽、滚动或用脚蹬踹;
④应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滚、撞;
⑤汽车运输气瓶,一般应立放,卧放时气瓶有阀端应朝向一侧,堆放高度应低于车厢高度;
⑥运输过程应保持瓶体温度<40℃,炎热地区应夜间运输;
⑦严禁与易燃品、油脂、腐蚀性物质混运;
⑧驾驶路途应绕开居民密集区、交通要道和闹市,并悬挂明显“危险品”标志。
2.瓦斯(沼气)爆炸
“瓦斯”常指采煤过程从煤层、岩层、采矿区,以及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其中,以沼气(甲烷)所占比例最大(80%〜90%);此外还有氢、硫化氢、乙烯、乙烷和一氧化碳等。沼气的爆炸下限为5%,上限为16%,沼气浓度在此范围内,遇火即发生爆炸。瓦斯爆炸后所产生的高温(可高达1850〜2650°C)、高压(空
气压力可达爆炸前的9倍)和引发的冒顶、坍塌,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是致命性伤亡的主要危害。
防止沼气爆炸的三道防线是:
①防止沼气积聚,即加强通风,定时检测和及时处理局部沼气积存;
②防止沼气引燃,即杜绝火源,加强电气设备管理和维护,并采用防爆型电器;
③限制沼气爆炸范围,即采用并联式和主扇门安装防爆和反风装置通风,防止爆炸后气体过快扩散。
3.其他爆炸事故
在生产过程,还可因可燃气体、蒸气及可燃性粉尘扩散,与空气混合成一定比例,遇火源引发爆炸事故。常见的可燃液体有酒精、甲苯、汽油、乙醚、苯等;可燃粉尘有煤尘、铝尘、面粉尘、亚麻尘、棉尘等。
可燃物料引起爆炸的常见原因有:
①生产管理不善,如敞开装卸易燃液体物料,使用易挥发溶剂擦洗设备、地面等;
②设备维修不善,可燃物料跑、冒、滴、漏严重;
③工艺操作失误,如温度、压力、投料比例、速度及顺序失控;
④违反操作规程,如使用助燃的空气输送可燃液体;
⑤作业场所可燃粉尘浓度过高,达到爆炸极限。
(责编:李晓燕)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职业卫生档案分为哪几个内容?
解析:关于职业接触限值的那些疑惑
TO 用人单位|关于新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的十大常见问题
噪声作业|先天失聪,能否从事噪声作业?
职业卫生评价标准目录
关于防治尘肺病的一些问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