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现场丨噪声性聋已成我国第二大职业病 不良用耳习惯你也有吗?
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也是世界听力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听力协会获悉,2021年世卫组织发布了《世界听力报告》,指出全球有11亿年轻人因不良聆听习惯而处于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危险中,从而将控制噪声作为七项关键干预措施之一。
2022年世界听力日的主题定为“谨慎用耳,耳聪一生!”,正是贯彻落实《报告》的体现。今年我国爱耳日的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则是和世卫组织主题互相呼应。为此,多位专家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现状、防治,以及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鉴别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噪声性聋已是我国第二大职业病
国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技术委员会专家王建新主任表示,国内对工业噪声的调研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由卫生部组织,北京市疾控和北京市耳研所牵头对9个省市进行了重点企业噪声强度监测及10万余人次的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流行病学调查。国家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职业性噪声诊断标准,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并于1999年颁布了——工业企业听力保护规范。
目前职业性噪声聋已经是继职业性尘肺病后的第二大职业病。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卫健委也颁布了职业健康监护规范,使得企业对噪声防控措施的意识不断加强。
据每年的噪声职业人员体检情况显示,噪声作业工龄5年以上,尤其是接触85分贝以上的劳动者50%的劳动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作业工龄20年以上的导致噪声性耳聋约为1%-5%。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通过,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
王建新认为,该法即将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其中不仅对存在噪声的企业及周边环境要进行治理控制外,对小区娱乐噪声也提出了创建安静小区的规定。这对噪声防控保护劳动者听力健康、控制噪声环境污染,构建安静、文明小区都起到积极作用。从事听力保护的相关的社团以及企事业单位,应该积极配合政府进行宣贯普法,使人人皆知,共同遵守。
鉴别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有规范流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张珂教授介绍,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职业暴露于噪声作业引起的听力损失。临床特点为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可逐渐累及语频的感音神经性聋,呈现慢性病程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这里的“噪声作业”指的是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作业,即8h等效声级(A计权)≥85dB。申请诊断时劳动者在脱离噪声环境后48小时,可以开始进行听力测定,纯音听阈各频率重复性测试结果阈值偏差应≤10dB。如果劳动者的听力下降呈现突发性、波动性的特点,或者语言频率听力损失大于等于高频听力损失,则应该考虑其他致聋疾病的可能性。
如果劳动者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需在诊断机构进行耳科常规检查、至少3次纯音测听(两次检查间隔至少3天)以及相关的听力客观检查以鉴别诊断。同时,需要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接触噪声的职业史证明。
上述材料提交后,诊断机构完成职业病诊断,出具诊断证明书。如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对诊断结果存在异议,可在接到诊断证明书30日内向诊断机构所在地区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如对区级职业病鉴定结论有异议,可再向市级职业病鉴定机构申请再次鉴定,北京市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为最终鉴定。
张珂提醒,纯音测听表现为混合性听力下降的患者,应进行骨导ABR等相关检查,同时必要时行颞骨CT等影像学检查除外其他致聋原因:如伪聋、夸大性听力损失、药物中毒性聋、突发性聋、外伤性聋、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各种中耳疾患及听神经瘤、听神经病等。
北京市有6家机构可以做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职业病门诊部、煤炭总医院、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石龙医院。
噪声性听力损失预防极为重要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研究员陈雪清教授解释,听觉适应是指短时间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听觉疲劳是指较长时间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它是暂时性的病理生理现象,内耳听觉器官并未受到实质性损害。
噪声性听力损失是指由于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而发生的缓慢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内耳听觉器官发生病理性损害及退行性变,就使暂时性听力下降变为永久性听力下降。
陈雪清强调,噪声性听力损失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使用药物治疗可能有一定帮助,因此预防极为重要。
她介绍,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噪声接触:加强对娱乐性噪声可能危害听力的认识,尽量减少接触。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听音乐;避免在使用时音量过大:减少及控制在噪声超标的娱乐场所的停留时间;注意休息。
加强个人防护:若参加有噪声的活动,可使用耳塞、耳罩等听力保护器。
早期治疗:如有耳鸣或听力减退等不适症状要及早治疗。可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血管扩张剂、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及短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
定期检查:经常接触娱乐性噪声的人员,如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和音乐爱好者,建议定期检查听力,通常每年一到两次。
来源:北京青年报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山东省职业健康质量控制工作组莅临济南检查工作
陕西卫健委:以健康企业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
东莞市正式启动“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
上海着力探索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帮扶模式
阜阳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职业病防治 “十四五”规划编制
洪泽区卫生监督所开展洪泽区非医疗机构放射防护专项检查
沧州市卫健委对320家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免费“体检”
安徽省召开2022年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