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职业病防治:疾病谱更广,覆盖人群更全面
我国是全球劳动力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总人口13.9亿人,就业人口7.76亿人,占总人口的55.8%,其中,流动工人2.86亿人,占就业人口约37%。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使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危害更加多样、复杂,职业暴露人群日益扩大,职业病新发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来仍面临不少激流险滩,任重道远。
职业病或将进入高发期
近些年,原国家安监总局通过持续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实现源头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在石英砂加工、木质家具制造、陶瓷耐火材料等行业开展专项治理,明确尘毒危害治理措施,指导督促企业改进工艺、设备。以陶瓷耐火材料行业为例,治理后企业数量由4976家减少到3771家,粉尘浓度超标率由42.4%下降到30.2%,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劳动者职业健康培训率从60%提高到90%以上。
但另一方面,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雪涛表示,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从2006-2017年对全国部分产煤省市大型矿业集团进行了尘肺病危害的调查,结果显示,尘肺病患病人数与实际报告相差甚大,而且,由于职业健康体检尚未实现全覆盖,报告病例数相对于“潜在”的尘肺病人群,只是冰山一角。
另一组数据也让人心忧。1998年~2017年的20年间,我国共报告职业病380449例,其中1998年~2007年、2008年~2017年分别报告119948和260501例,分别占20年间报告病例总数的31.53%和68.47%。值得注意的是,后10年报告的职业病病例数是前10年的2.17倍,尤其是2010年以来,我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持续高位波动,201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例数首次超过3万例,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监督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职业健康体检率的提高,劳动者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诊断机制更加科学规范,我国职业病的检出率不断提升,加之尘肺病等传统职业病存在迟发性和隐匿性(煤矿尘肺病一般要接尘10~20年乃至30年方才发病),因此,多种因素影响下,今后5~10年我国或将进入职业病高发期。
变化中的职业病疾病谱
我国职业病主要以传统的尘肺病、职业性化学中毒、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为主,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更加复杂多样,职业暴露人群日益扩大,职业病疾病谱也随之发生改变。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副所长孙新表示,与1998年~2007年相比,2008年~2017年间职业性慢性、急性化学中毒的报告病例数分别下降了9.32%和10.81%,而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报告病例数增加了102.39%,是前10年报告病例数的2.02倍。从各类疾病构成比看,2008年~2017年间报告的尘肺病、其他职业病在报告总病例中的构成比分别增加41.7%和33.86%,而职业性慢性、急性化学中毒报告病例的构成比则分别下降了4.88%和5.70%。“工作相关的心理、生理疾病等新的职业健康问题呈快速增长趋势,成为目前面对职业健康新挑战。”孙新说。
在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的背景下,国际劳工组织(ILO)发布的《国际职业病目录》(2010版)将精神和行为障碍作为一类职业病列入。《国际职业病目录》更加关注不良工效学因素和心理因素引起的职业健康问题,我国的《职业病分类目录》(2013版)关注的重点是尘肺病、化学中毒、噪声聋等传统的职业病,不良工效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职业健康问题尚没有纳入我国职业病分类目录。
孙新举例,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由职业性不良工效学因素所致的背痛占背痛病例总数的37%,由工作场所职业紧张压力导致的抑郁症占抑郁症病例总数的8%。“比如常见的腰背痛、鼠标手就属于肌肉骨骼疾病。”如果按照国际职业病目录或工业化国家的标准,将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纳入职业病目录,则我国职业病患病人数将远远超过现在报告数。
此外,许多工业化国家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017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世卫组织于2015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战略,其中,工作被认为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业健康工作应结合对健康老龄化的国际共识,以维护健康公平和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理念,探讨建立适合中国健康老龄化国情的职业健康工作模式。
向职业人群全方位健康管理迈进
传统职业卫生主要关注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甄别、预防控制和职业病病人的临床救治和康复,职业健康更关注劳动者的全面健康。在孙新看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文件的出台,昭示着我国卫生健康的工作方向已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的跨越。“职业健康不仅仅是防治职业病,更是职业人群全面的健康管理。职业卫生正向一种新的职业健康模式转变,将由传统的以职业病防治为中心,转向以职业人群全人群、全周期的全面职业健康管理为中心。”
孙新介绍,世卫组织就此提出了健康工作的场所模式,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建立健康的工作场所提供了指南,其中包括安全、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健康、安全、幸福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为劳动者营造支持性环境和提供服务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企业参与社区的活动以改善劳动者及其家人健康。“通过健康企业建设,推进企业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等相关法定责任和义务,营造企业健康文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福祉。以健康企业建设为有力抓手,大力营造有利于职业健康的工作环境,应对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可能产生的新的职业健康问题,保障劳动者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职业病防治将按照更新观念、完善法规、摸清底数、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合力攻坚的工作思路,从防治“职业病”转变到管理“职业卫生”、促进“职业健康”上来。职业健康工作既要继续防治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传统危害,又要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中新出现的心理压力等职业危害,促进职业人群的健康管理。“只要社会分工存在,就会产生与职业环境等因素相关的职业病,从这个角度看,职业病防治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这位负责人说。(张磊)
责编:欧阳凝碧
延伸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全部评论
游客 2018-12-28 09:52:52.0